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1500年前后,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
竞争的历史大幕
拉开了,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大国崛起》
材料二
?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00年前后发生的什么事件成为真正意义上世界历史的开端?(2分)这一事件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英国的经济地位如何?(2分)请分析英国经济地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加强的主要表现。(2分)
(4)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又是一柄双刃剑。中国为应对全球化采取了怎样的具体措施?试举例加以说明。(2分)
参考答案:
(1)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2分)影响: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引起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 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任答2点得4分)
(2)地位:英国是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2分)主要原因:最早发生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并拥有广大殖民地。(4分)
(3)主要表现:生产(生产经营)的全球化、投资(金融)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2分)(答出2点即可)
(4)中国加入WTO;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任答1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在历史上,中国的西部、北部、西南部,曾经被认为是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一部分。这一地区之所以被认为是历史的地理枢纽,主要原因是(?)
A.从空间特征上看,中国是一个陆权和海权兼具的大国
B.中国的这一广大地域,是几大文明交汇的地带
C.在全球范围内,或许再也找不到一个区域能够与这个地域相比
D.中国的这一广大地域,是欧亚交通要道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这一地区是指我国的“西部地区”。这一块与中亚、东南亚、南亚,甚至是北亚、欧洲都有联系,从历史角度来看,早在西汉时期这一区域就有了联系,而且最远到达了罗马,也就是《汉书·西域传》中的“大秦”或者是“犁鞬”,西汉末佛教通过这一地区从“身毒”或“天竺”传来,再后来唐代时“玄奘西游”到达“天竺”,再后来在《明史》当中出现了诸如“弗朗机”等国,也有利玛窦到中国来等等,所以从历史角度看要选B。对于A,完全不符合问题题意;对于C,只是一个次要的原因;对于D,也是一个次要的原因。关于这个题要注意“主要”与“次要”的区别,要学会通过唯物辩证论的哲学观点来考虑。当举棋不定是一定要学会反反复复的分析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5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对外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1844年,清政府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1859年,改由两江总督兼领。
1861年清政府宣布成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奕?主持下,其职权日渐扩大。
1863年总理衙门下设的总税务司由英国人赫德继任,赫德在长达45年的任期内参与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事务,凡事有关订立条约、对外交涉都得和他商量。
1875年清政府迫于英国强烈要求,派郭嵩焘赴伦敦就马嘉里案道歉,旋又正式派为驻英公使,郭嵩焘成为中国第一个驻外公使,随即在其他各国首都也纷纷设立使馆。后又相继在一些商埠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利益。
1893年清廷采纳薛福成建议,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晚期外事机构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这一变化。(7分)
参考答案:
(1)变化:外事机构从无到有;从临时性兼管机构到正式的专门机构并逐渐设置驻外机构;从被动到主动;从闭关自守到废除海禁,并注意保护侨民利益。(8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2)评价:这些变化表明在列强冲击下,晚清政府开始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推动中国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变;也加深了中国对各国乃至世界形势的了解和认识,并一定程度上保护侨民利益;但同时也便于了列强借机控制中国内政外交,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半殖民地色彩。(7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1)对比鸦片战争前后的相关史实概括指出清朝晚期外事机构的变化: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1861年清政府成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衙门;在各国设立使馆和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利益;1893年清廷废除海禁政策,国人可“随时经商出洋”。
(2)该问考查学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清朝晚期外事机构的变化改变了中国以往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有利于中外之间的交往,推动了清朝中央机构和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但同时也便于列强借机控制中国内政外交,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对巴黎公社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巴黎公社的成立反映了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B.是世界历史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C.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有许多创新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当时世界历史的主流仍是发展资本主义。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从图中反映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应该吸取的历史教训有:

①科学判断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④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⑤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A.③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⑤
D.②④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