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3分)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6分)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统治地位开始动摇。(3分)
(3)儒家思想在初期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很重要作用,但是后来僵化,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进步。(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二程”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下列不属于他们基本主张的是? (?)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人伦者,天理也”
C.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D.只有对别人尊敬才能真正理解“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项是王明阳的主张。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遗留在中国的外国使领馆,除社会主义国家外,我们一概不承认其外交地位。此后建交工作,要通过谈判进行,他们必须表明与台湾断绝一切‘外交’关系,我们才予承认。”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清除外国在华的侵略势力和特权
B.用和平共处的方针指导外交工作
C.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D.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即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即“另起炉灶”,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中共八大提出]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国家的法制。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指出:“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董必武在大会发言中强调,当前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就是要“依法办事”。为此,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他在列举我国法制不完备的现象之后,提出要逐步完备我国的法制……要加速执行律师制度和公证制度。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
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6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观点? (3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4分)
(3)结合中共八大以来不同时期的史实,判断并说明中共八大的法制思想是否得到贯彻落实。(6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1分)
材料二:调节经济关系(商贸关系)。(1分)
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蕴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如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抑、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等)
(2)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3分)
梁启超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是由于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的诉求。(4分)
(3)改革开放前,八大的法制思想没有得到全面贯彻。(1分)“文革”期间,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1分)
改革开放后,八大的法制思想得到贯彻。(1分)全面修改的1982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99年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写入宪法,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3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1)“区别”要结合两项法律的内容对比分析,“原因”可从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和借鉴等角度理解;(2)“法治思想”依据材料概括, “时代背景”从国际、国内形势,政治、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3)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改革开放前以“左”倾错误对民主法制践踏的史实来例证;改革开放后以民主法制走向健全与完善的史实来证明。
点评:古代中国的法律和和西方的法律不同。中国古代的法律侧重于刑法,是为维护君主专制服务的;西方古代的法律侧重于民法,调整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近代西方以古代罗马法为蓝本制定了本国的法律,从根本上来说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的,新中国成立后,重视法治建设,逐渐的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文件,1999年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理论,法治建设迈进了新的阶段。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功虽疏必赏,过虽近必诛”、“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种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强调法治是法家的主张;A.孔子属于儒家; B.墨子属于墨家; C.老子属于道家,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韩非子的思想与影响。思想: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