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现象源于我国哪一项选官制度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文意大致为:刚生下来头发没还没干,就已经是诸侯,还是婴儿的时候,已经做官。
材料反映了豪门世族中尚处幼年的儿童已垄断官位,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10分)清朝和“光荣革命”后的英国,都逐渐出现了体制完备的“内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沿袭明制,继续设立内阁,设内阁大学士和学士多名,大学士称中堂。从制度上讲,清内阁与明朝相似,但清的内阁权力削弱,加之入关之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的设立等,均分割了内阁的权力。内阁名义是“赞理机务,表率百僚”的最高行政机关,但清朝皇帝极端专权,使“内外臣工纤悉不敢自专,必以上请也。”内阁与军机处分担政务,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日常庶务;皇帝则借助军机处重点专断国家机要。
—— 摘编自张妍《清史十五讲》
材料二 “光荣革命”以后,内阁慢慢疏离国王,逐步依附于议会。后国王退出了内阁,首相产生。此后,内阁日益独立于国王控制之外。到18世纪末,随着两党政治结构的逐步形成,内阁制度的各种基本原则通过一个又一个先例的开创而确立起来,形成了一系列原则:内阁大臣由议会中多数党组成;内阁必须对议会负责……在法律上,国王有选择和任命其他内阁大臣的权力,实际上,国王只能接受议会选举的结果,委任在选举中获胜的党的领袖为首相,授权其组阁。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实际最高行政首长是首相,首相手中握有行政权和立法创意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以议会为后盾的内阁成为国家权力的轴心,国王变为“统而不治”的虚君,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臻于完善。
——摘编自王玮《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英“内阁”进行比较。(10分)
参考答案:
比较:二者都是国家的权利中枢,但性质、运作方式地位及与君主关系等是不同的。(2分)
清代内阁是帝制时代的权力机构,只是名义上的行政机构,是皇帝处理政务的辅助机构,从属于君权,是服务于集权统治的。英国的内阁,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政权机构,是英国政治的权利中枢,内阁首相执掌行政权和立法创意权,是国家政务的决策者和领导者,不受国王控制,代表执政党的利益,是君主立宪制度的重要体现。(8分)
本题解析:
根据材料一、二关键信息“从制度上讲,清内阁与明朝相似,但清的内阁权力削弱”、“内阁与军机处分担政务,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日常庶务”等及材料二关键信息“内阁日益独立于国王控制之外”、“以议会为后盾的内阁成为国家权力的轴心”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英两国的“内阁”有着本质的不同,可以这样解读:(1)明清时期的内阁,是专制皇权时代的权力机构,只是名义上的行政机构,是皇帝处理政务的辅助机构,从属于君权,是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2)英国的内阁,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政权机构,是英国政治的权利中枢,不受国王控制,是君主立宪制度的重要体现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清时期的内阁;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摘自《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以此从王国里分出许多侯国。侯国列侯只能衣食租税,不能过问政治。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
材料四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2分)依材料指出两者这之间的关系。(2分 )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1分)依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的作用。(2分)
(3)材料三中的汉武帝为何颁布“推恩令”?(2分)
(4)材料四中唐朝的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宗法制和分封制(2分)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2分)
(2)郡县制。(1分)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分)
(3)汉初郡国并存;后来封国威胁中央政权,如出现“七国之乱”。(2分)
(4)中书省——起草诏令
门下省——封驳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30分)
材料一?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10分)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12分)
材料二?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3)材料二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4分)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4分)
参考答案:
(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者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4分)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2分)。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4分)
(2)政治方面: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4分)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中止西学东渐,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4分)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国社会面临深重的危机。(4分)
(3)制度: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4分)
原因: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为历朝沿用。(2分)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此后历朝基本都沿袭这种制度。(2分)
本题解析:(1)注意题眼“变化”,政治结构:秦汉是三公九卿制,隋唐宋是三省六部制;经济结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2)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可以从政治和经济和外交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外交上闭关锁国,这反映了封建制度已经处于衰落阶段。(3)第一小问回答“选拔人才”“ 行政事务”分别是什么制度?第二小问分析这两种制度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简答题 简述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参考答案:(1)政治方面:①中央废除丞相,由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分理朝政;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③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督;④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⑤削藩。
思想、文化方面:八股取士,从思想上束缚知识分子,阻碍社会的进步。
本题解析:本题应该从政治和思想文化两方面考虑。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