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为官仕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 )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限制商人的政策
C.禁止经商的政策
D.反腐倡廉的政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为官仕吏”。”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AD与题干无关,C说法绝对化,因此选B。
点评: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是在
A.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驰誉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呈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4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材料二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
材料三 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出现了怎样的新发展?(6分)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4分)
参考答案:
(1)宋代: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有饮食服务设施;(3分)明代: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人积累了雄厚的商业资本,多用于投资,经营活动遍及全国各地。(3分)
(2)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2分)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分)
(3)观点: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加速经济发展。(1分)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对材料的概括能力。从材料一“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茶坊每五更点灯”“至晓即散”等信息可以概括出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从材料二“大抵徽俗”“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并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市场出现的新发展。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从材料“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可以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6分)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于经学颖悟有得”。鄂州富商武邦宁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10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证实材料五的观点。(10分)
参考答案:
(1)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
(2)原因: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 ; 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 便宜易得;宋代教育的发展(书院教育);宋代科 举取士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
(3)宋词繁荣,话本出现,画学兴起,风俗画流行;理学兴盛对后世影响深远;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科技发明形成并外传。
本题解析:(1)可以根据对材料一“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等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来回答。主要指文化普及、推广到落后地区、推广到更多阶层等。(2)可根据对材料二、三、四的理解分析来回答文化普及的原因。材料二主要说的是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材料三主要说的是家庭也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北宋时期科举条件放宽,“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3)材料五中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的历程,最繁盛是在宋代。论证这一观点可根据宋代思想、文化和科技等的成就来回答。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气势宏伟的重庆湖广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当时在渝的湖北、湖南商人相互帮扶、聚会联谊之所。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因素是
A.政府对商业控制放松
B.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C.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D.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对历史概念的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是“清乾隆”“在渝的两湖商人”“会馆”。根据所学可知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因此选择D项。学生应把握中国古代商业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