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米兰多拉说:“(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使你成为非上天的、非人间的、非永恒的。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畜生;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这表明他认为
[? ]
A.人不是上帝创造的
B.人是无理性的
C.人的地位在上帝之下
D.人是伟大的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种政体观
我们可以说各种体制有两个策源地,其他各种体制都是从其中派生出来的,其中一个的名字是君主制,另一个的名字是民主制。……一种社会表现出极端的过分的对君主制原则的忠诚,而另一种社会则忠诚于自由体制,因此这两种社会都没有能够在二者间达到平衡。……在自由、平等与智慧结合的地方必定同时具有两类成分。……不拥有这些成分的共同体不可能得到正确的治理。”
——柏拉图《理想国》
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立法权应该委托给人民代表机关,国王只应该是行政机关的首脑,司法权则应该属于陪审法庭。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柏拉图和孟德斯鸠关于国家政体的观点。(4分来源:91考试网 www.91exAm.org)
材料二?两种民主观
最高权力,即立法权只能有一个,其余一切权力都是而且必须处于从属地位……那么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力来罢免或是更换立法机关。
——洛克《政府论》
在立法权力上人民是不能被代表的。……只有一种法律,就其本性而然,必须要有全体同意,那就是社会公约。因为政治的结合乃是全世界上最自愿的行为。每一个人既然生来就是自由的,并且是自己的主人,所以任何人在任何可能的借口之下,都不能不经他本人的许可就役使他。
——卢梭《社会契约论》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洛克和卢梭主要观点的异同。(4分)
材料三?两种分权观
美国宪法,又将孟德斯鸠学说作为根本,把那三权界限,更分得清楚,在一百年前,算是最完美的了。一百二十年以来,虽数次修改,那大体仍然是未变的。但是这百余年间,美国文明日日进步,土地财产,也是增加不已,当时的宪法,现在已经是不适用的了。兄弟的意思,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是如何看待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2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3分)
参考答案:
(1)柏拉图:建立君主制和民主制的混合政体,(或主张政府应该是在自由、平等基础上民主选举有智慧的人来管理)。(2分)
孟德斯鸠: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2分)
(2)同:立法权属于人民。(2分。答“具有社会契约思想”得1分)
异:洛克主张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卢梭则主张直接民主。(2分)
(3)“三权分立”体制具有进步性;随着时代发展已不适用。(2分)
“五权分立”是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创新。在行政、立法、司法分权制衡的基础上,通过考试把握好官吏的德才条件,通过监察保证吏治的公正廉洁。(3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柏拉图“在自由、平等与智慧结合的地方必定同时具有两类成分”和孟德斯鸠“立法权应该委托给人民代表机关,国王只应该是行政机关的首脑,司法权则应该属于陪审法庭”等材料可以概括出柏拉图和孟德斯鸠关于国家政体的观点。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洛克和卢梭的相同点可以从“最高权力,即立法权只能有一个”和“在立法权力上人民是不能被代表的”这两段材料中概括出来;从“那么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和“任何人在任何可能的借口之下,都不能不经他本人的许可就役使他”可以概括出两者的不同点。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对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看法:“三权分立”体制具有进步性;随着时代发展已不适用。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评价:五权分立”是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创新。在行政、立法、司法分权制衡的基础上,通过考试把握好官吏的德才条件,通过监察保证吏治的公正廉洁。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薄伽丘的《十日谈》被称为“人曲”,下列关于“人”的阐释正确的是
A.主张人与上帝直接对话
B.提倡自然的人性
C.捍卫人的道德尊严
D.强调人的理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人性,反对神性;A是出自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C是出自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de 主张,D是出自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思潮,因此选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具有人文主义色彩,是因为他强调:
A.“因行称义”
B.“因信称义”
C.提出《九十五条论纲》
D.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权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是中世纪天主教会的主张;C项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不是最佳选项;D项是从政治角度说的,与材料不符。因此ACD均错。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具有人文主义色彩,主要是他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信仰即可得救,掌握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和精神上的自由。故选B
点评:宗教改革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他打击了教皇的权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的解放,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内容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穆罕默德·阿里曾对着一份奥斯曼素丹的诏书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
冒险家来到埃及。……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我从来就没有什么
主人!这段话所包含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是
A.穆罕默德·阿里欲取代奥斯曼素丹的地位
B.穆罕默德·阿里已经实现了对埃及的统治
C.埃及当时已经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D.埃及当时是奥斯曼帝国的一块重要殖民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教改革的理解。由“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得知材料反映了穆罕默德·阿里已经实现了对埃及的统治。所以选B。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