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我国古代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目的是(? )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保证国家赋税收入,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D.保护自耕农经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历朝政府都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所以土地制度往往和赋税制度相结合,政府往往把土地作为收税的依据之一。因此选B。
点评:新建立的封建政权中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利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但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这样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就难以避免。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时候,韩、赵、魏三国的垦荒工作取得很大成效,中原地区的荒地大大减少。秦国从孝公商鞅变法以来也很重视垦荒,到秦昭王晚年更用分给田宅、免除徭役等办法招徕三晋(韩、赵、魏)三国之民到秦国垦荒,是秦国的荒地迅速得到开垦。
——《中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胜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
——南朝梁·沈约《宋书》
材料三?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业的哪些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表现。
(3)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到农业发展的哪些信息?结合史实,归纳这些信息对其他经济部门的主要影响。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哪些趋势?
参考答案:(1)特征:大力垦荒以扩大耕地面积;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各国政府的鼓励性措施。
(2)变化: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表现:耕地面积增加,耕作技术进步,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以丝织为主的手工业技术高、产量大;荆州和扬州成为重要城市。
(3)信息:棉花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影响: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4)趋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农业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从每个材料中最大限度的发掘信息,又要有宏观把握的能力,例如材料所涉及的经济现象地域、部门分布变化,这是解题的能力所在。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
A.动物祭祀
B.周王体恤百姓
C.牛耕出现
D.耕牛增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既是中国古代农民的理想,也是国泰民安的象征。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封建社会农民财富、地位的象征
B.农耕文明的真实写照
C.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
D.明清之际受到冲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写照,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农业生产的状况,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所以答案选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
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 铁耕具、牛耕的推广
② 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
③ 社会秩序的稳定 ?
④ 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从西周到战国人民耕田的数目
和产量发生了大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①②④。③是错误的;春秋战
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所以选B。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