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是
A.翻车
B.筒车
C.灌钢法
D.水排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AB是用于农业灌溉,D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都与题干意思不符,因此选C。
点评:创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技术,是中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独创性发明。陶弘景说:“钢铁是杂炼生柔作刀镰者”,北齐的綦母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说的就是灌钢技术。灌钢的工艺过程大致为,将熔化的生铁与熟铁合炼,生铁中的碳份会向熟铁中扩散,并趋于均匀分布,且可去除部分杂质,而成优质钢材。灌钢技术在宋以后不断被改进,减少了灌炼次数,以至一次炼成。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三说:“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并说“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正反映了灌炼次数的减少。其中把柔铁屈盘起来是为了增加生熟铁的接触面,提高灌钢的效率,并促使碳份分布更均匀;封泥则可以促进造渣,去除杂质,并起保护作用。明代灌钢技术又进一步发展,据《天工开物》卷十四记载,已把柔铁屈盘改为薄熟铁片,进一步增加了生熟铁的接触面,加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的进程,泥封亦改为草泥混封。灌钢又称“抹钢”、“苏钢”,其工艺自清至近代仍很盛行。在坩埚炼钢法发明之前,灌钢法是一种最先进的炼钢技术。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南京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 
图一 (唐)秘色瓷? 图二 (宋)孩儿枕?图三 (清)珐琅? 彩花卉瓷碗
[? ]
A、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
B、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C、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D、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关于先秦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商周时家庭手工业居于主导
B.春秋时铁器出现并得到普及
C.东周时官营手工业逐渐兴起
D.商周时期已出现原始瓷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A不对,商周时家庭手工业居于主导居于主导,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B不对,春秋时铁器出现但没有得到普及; C不对,夏商周时官营手工业已经逐渐兴起;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因此D正确。
点评:官营手工业历程:(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3)汉武帝以后:煮盐、治铁、铸钱等收归官办。
(4)明中叶以后,官营手工业逐渐衰落,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B.东汉时我国的制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C.唐朝北方青瓷、南方白瓷享有盛名
D.清代发明了珐琅彩(粉彩)瓷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项正确,我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被称为瓷国;B项说法正确,东汉时我国的制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C项说法错误,应该是北方的白瓷,南方的青瓷;D项正确,清代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
点评:制瓷业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手工业门类,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瓷器,南北朝时期的到发展。最容易考到的是景德镇的瓷器、元代的青花瓷、明清之际的粉彩和珐琅彩等。此外还要知道,我国古代手工业分为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每种手工业的特点需要把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8分)工商业的发展和政策、市场、经营方式等因素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桑弘羊等人于公元前118年向汉武帝提出了一个盐铁官营的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是:(一)将煮 盐、冶铁之事均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以补充赋税。(二)“愿募民 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三)“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四)“郡不出铁者置小铰官”,管理铁器的专卖事宜。关于铁的专卖……据专家估计“当时役使了不少数量的官奴婢和罪人……此外还征用自由身份的民佚。”(前117年开始实施这一计划——编者)……冶铁的技术也有空前提高,据专家断定“西汉的冶炼生铁的技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冶炼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贯,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此皆……盐铁之福也”。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评述两汉盐铁官营政策。(10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朝海外贸易的特点。(4分)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3世纪中国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的原因。(6分)
材料三: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贸易中心,……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种种迹象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当然,封建官僚体制……都延缓了这种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初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原因。(4分)明清时期,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参考答案:
(1)措施:政府管理煮盐、冶铁;招募百姓自备经费,使用官府器具煮盐;严禁私自铸铁、煮盐;设置铁官管理铁器的专卖,役使奴婢、罪犯、自由民卖铁。(6分,答出三点可得6分)作用:提高了冶铁技术;解决了国家所需的部分经费。(4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特点:范围广,东至朝鲜日本,西及西亚、东北非沿海地区;沿海港口多,海外贸易发达。(4分)
原因:两宋时代,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的兴盛;水稻广泛种植吸引和支撑更多人口。(6分,答出三点可得6分。)
(3)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等。(4分)
因素:自然经济的阻碍;实行海禁政策;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等;封建制度的阻碍。(4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盐铁官营的计划”的四个要点,可以简单概括浓缩出四点措施,任答三点即可。从材料一中的“补充赋税”、“盐铁之福”可知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解决了部分经费;从材料一中“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冶炼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可得出冶铁技术提高结论(也可想到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来印证)。先述措施后评作用,也符合“论从史出”这一历史研究方法。
(2)从材料二左图的宋代海外贸易航海路线图所达的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及东非等地,可得出对外贸易范围广泛的特点;从图中当时中国沿海港口的密集分布,可得出沿海港口多,海外贸易发达的特点。从材料二右边的文本框中的信息,可直接得出水稻广泛种植养活更多人口这一原因;联系13世纪(南宋末元朝初)这一时间段的中国的政治经济特点,即可答出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和海外贸易兴盛等原因。
(3)丝、布原料来源于农业,再依据“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可得出农业、手工业发展这一原因;“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贸易中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明后期……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即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即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可从明清时期的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国家经济政策等方面说明。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