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
A .开始使用铁器
B .注重精耕细作
C .尚未推广牛耕
D .雇佣关系盛行
2、判断题 (13分)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一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 史料
| 出处
| 类别
|
文帝三年
|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 《汉书·文帝记》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元狩三年
|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 《史记·平准书》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本始四年
| 遣使者振贷困乏
| 《汉书·宣帝纪》
| 生产性借贷
|
地结三年
| 假田与贫民,贷种、食
| 《汉书·宣帝纪》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初元元年
| 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
| 《汉书·元帝纪》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 地区
| 事由
| 贷放措施
| 赈贷物
|
康熙三年
| 浙江海宁
| 刮飓风、修海塘
| 动款
| 货币
|
康熙五年
| 广东
| 旱灾
|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 谷物
|
康熙十年
| 淮扬
| 民饥
| 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
| 粮米
|
康熙三十七年
| 江南海州等九州县
| 水灾
| 发常平仓谷
| 谷
|
康熙四十二年
| 山东济南
| 水灾
| 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
| 钱、粮
|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3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6分)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2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2分)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锻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
——(乾隆)《苏州府志》
请回答:(22分)
(1)上述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主要的经济形式是什么? (2分)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经济形式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4分)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经济形式下生产者的处境。(2分)
(4)针对这种经济形式,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政策?(2分)试简要评述这一政策?(6分)
(5)根据材料,你获得有关明清时期近代文明萌发的怎样的历史信息?(2分)
4、判断题 成语“五谷不分”,出自《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对此你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原始畜牧业出现
B.原始农业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
C.当时的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
D.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己经基本具备
5、判断题 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C.“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D.“恶金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