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图是唐代名画《送子天王图》,有关该作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作者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B.作品体现出盛唐时期雍容华贵的画风
C.作品反映的主题是描绘市井生活
D.作品艺术风貌不拘成法,风格奇特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送子天王图》是吴道子的作品,吴道子生活在唐朝开元年间,是唐朝最为繁荣的时期,所以答案和B最贴近。“以形写神”是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从作品风格上看CD说法错误。
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小舞台,浓缩着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回答15——16题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图说明

唐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
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中“释迦”是外来文明中的元素,上图作品体现出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特征。故选D。A项中的社会潮流材料无法体现,只能看出相互融合;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的是冲突,而是融合;C项错误,艺术作品世俗化是在宋代以后。
点评:绘画作品能够体现出文化交融的现象。本题中的人物画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中国古代的绘画的一些基本常识需要知道。中国的绘画宋以前主要是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由于理学的兴起,绘画注重意境。宋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民间风情画大量出现。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 ]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西汉初年的帛书,下图是其中的《黄帝书》(局部)。它可以用来说明
A.西汉时期还没有发明书写用纸
B.当时的隶书还带有篆书的特征
C.丝织品作为书写材料逐渐普及
D.《黄帝书》成为太学的教材之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出土“西汉初年的帛书”并不能说明A.西汉时期还没有发明书写用纸,故可以排除;B.当时的隶书还带有篆书的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出,此项正确;C.丝织品作为书写材料逐渐普及,这一说不准确,因为不能以一个特例来说明当时的社会情况;D.《黄帝书》成为太学的教材之一,这从材料中也不能看出。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书写材料的演变:
①殷商时代主要把文字刻在甲骨、青铜器上;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更多使用竹木简和丝帛做书写材料。
②西汉前期,中国已有了纸。当时是麻纤维纸,但纸质粗糙,不适于书写。
③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植物纤维纸,被时人称为“蔡侯纸”,实现了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提高,纸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⑤4世纪时,造纸术东传朝鲜、日本;8世纪时传到西亚,后来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和北非。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在所有书体中最为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的是
A.篆书
B.隶书
C.草书
D.楷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