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二)
2017-07-17 13:43:4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加强对中央机构的控制是强化皇权的有效手段,为此,秦始皇采取的办法是? [? ] A.太尉由丞相领导,御史大夫由皇帝直接领导 B.太尉和御史大夫由丞相统一领导 C.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者互不统属,都对皇帝直接负责 D.御史大夫由丞相领导,太尉由皇帝直接领导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玄武门之变”的实质是( ) A.民主与专制势力的较量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反映 C.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的反映 D.革新与守旧势力之间的斗争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 故选B。A项错误,玄武门之变的双方并无民主力量;C项错误,二者均非地方力量;D项错误,二者均非革新力量。 考点:玄武门之变 点评: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玄武门之变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秦朝为了加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措施之一是在中央设立了丞相, 明朝时期却废除了丞相。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封建制度日益发展和巩固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C.秦明统治者采取不同的统治策略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日趋衰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叙述在秦朝和明朝时期的不同政策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所以正确的是B项,CD不是实质A秦朝是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萧何治(建造)未央宫,立东阙、北阙、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扰攘不安),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超越)也”。 ——《汉书·高帝纪》 材料二?“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有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藻井(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宋史舆服志》 材料三?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 进大门后的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做倒座,通常作为宾客居住、书塾、男仆人居住或杂间。自此向前,经过二道门进到正院。正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过了正房向后,就是后院,这又是一层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萧何营建“壮丽”建筑的目的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对房屋建筑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规定?体现出儒家的什么思想?(7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四合院的特点有哪些?分析中国古代院落式建筑与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12分)
参考答案: (1)目的:显示皇权的至尊和强大;(2分)让后世无法超越。(1分)根本目的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维护专制统治。(3分) (2)房屋的名称、式样以及装饰等方面。(3分)体现儒家“礼”的思想。(4分) (3)特点:封闭;对称;长幼、尊卑有序。(回答出两项即可,4分)院落的封闭性深受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居住者借助围墙与外界隔绝,增加安全感,是专制制度压迫下心理安全的需要。(4分)院落中的居住格局深受传统礼制思想的影响,体现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观念。(4分)
本题解析: (1)注意材料信息“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超越)也”可知是显示皇权的至尊和强大,让后世无法超越,从而维护封建统治。 (2)注意分析材料信息“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 ——房屋的名称;“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藻井(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房屋的式样以及装饰等方面;再结合所学知识,这体现了等级观念,符合儒家“礼”的思想。 (3)注意分析材料信息“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封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 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长幼、尊卑有序;“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 ——对称;再结合古代专制制度、宗法制度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目的是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反映的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了“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因此BCD表述正确,A表述错误,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点评: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历程?发展趋势是什么? 点拨:(1)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但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②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实行郡县制。③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王国问题。汉武帝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④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⑤北宋派文官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⑦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 (2)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①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②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特别突出。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