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唐朝与北宋时期加强皇权专制的相同措施是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
C.集中司法权
D.剥夺宦官对军队的指挥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是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加强专制皇权,唐代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为加强皇权,设置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且设置三司分割宰相财权,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综上可知唐宋时期为加强皇权,其相同措施是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西汉初期的行政机构和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是
A.地方管理机构
B.中央机构
C.皇帝权力
D.独尊儒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汉承秦制,西汉的中央机构和皇帝制度都是相承的,在地方上西汉地方上实行郡国并存制度,秦朝是郡县制度,D是汉武帝时期的,秦朝没有。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长信少府(夏侯)胜曰:(汉)武帝虽有攘夷狄、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侈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
──《前汉书·卷75夏侯胜传》
材料2 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议曰:“……孝武皇帝(汉武帝)愍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乃遣大将军,骠骑(将军)……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藩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功业既定,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大安天下富实百姓……至今,累世赖之。”
──《前汉书》
材料3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武帝)初定,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遂畴咨海内,举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前汉书》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对汉武帝的评价有何原则不同?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2)材料2和材料3根本相同之处是什么?材料3主要从什么角度来肯定汉武帝?
(3)材料3认为汉武帝的缺憾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据此应得出什么结论?
参考答案:(1)材料1认为汉武帝过大于功,材料2认为功大于过。同意材料2的观点。理由:①匈奴兴起后不断强大,从战国后始终是中原地区的一大威胁,不解除这一威胁,汉政权不能巩固,先进的生产方式必遭严重破坏。②武帝时国家空前强盛,具备了打匈奴的条件,应该抓住时机,不是滥用民力。③打匈奴虽耗费巨大,但成功之后,既改变政策,又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汉朝仍然强盛。
(2)都对汉武帝大力肯定。汉武帝一系列开创性措施,为后世确立统治规范。
(3)改变了文景时期休养生息政策。作者观点不对。因为文景时期社会仍然贫困,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恢复发展经济是正确的。汉武帝时国力富足,解除匈奴的威胁便成为十分必要和可能的,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结论: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把他们放在各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看其能否解决 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标准来衡量。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阅读理解材料和依据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评价有何原则不同”在材料1、2中有明确的信息。材料1、2中都对汉武帝从功过两方面进行了评价,但对其功过的认识显然是不同的。根据材料和教材的相关内容不难判断材料2的观点较符合史实,再列举出理由即可。第(2)问中的“相同之处”和“角度”在材料2、3中有明确信息。第(3)问中的“缺憾”可依据材料3中的信息“如武帝……,不改文景之恭俭……”去分析归纳。其中的“认识”,应结合教材中关于汉武帝的相关史实去正确认识。“结论”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去总结。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 ]
A.等待朝廷察举?
B.投笔从戎戍边?
C.参加科举考试?
D.投作官吏幕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该材料中的习俗
A.起源于明朝中期
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
C.受外来文化影响
D.受宗法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