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
(1)按示例完成空格,并指出其演变趋势。(4分)

材料二 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近代的英国两院国会制、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议会制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及法国三级会议,乃至古代希腊民主传统有着历史渊源的关系。
——摘自《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民主传统遗赠后世的主要途径(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为后世创造了哪些民主运作方式(2分)
材料三 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于是,执政官按照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在审理一切涉及外邦人讼争案件中,有意识地推动罗马法进一步发展……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据材料,简析发生变化的原因。(2分)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1分)
参考答案:(1)空格内容: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内阁制。(3分)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1分)
(2)主要途径:通过思想家著作流传 (1分) 方式: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4选2,得2分)
(3)由适用罗马公民到适用于罗马帝国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或从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2分)对外扩张,疆域扩展;民族矛盾和经济矛盾增多。(2分)
(4)古代中外政治制度的创新(表述为古代中外政治文明、古代中外政治制度或多样性的政治文明也给分)(1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以秦朝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为线索,重点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唐朝 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度;清朝军机处。抓住题干中“汉、唐、明、清四朝中枢”这些关键词,应很容易想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内 朝或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明朝内阁制度;清朝军机处。
(2)依据材料二可知,雅典虽然被马其顿帝国征服,但其民主传统却通过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雅典政制》等著作得以遗赠后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对近现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的适用范围由适用罗马公民到适用于罗马帝国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从材料“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可以得出罗马法发生变化的原因。
(4)本题考查学生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是个开放型的题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古代中外政治制度的创新或古代中外政治文明、古代中外政治制度或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其主要促成因素不包括
A.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B.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题眼是时间“1971年”。选项A中的中美正是建交的时间是1979年,由此可以确定A选项不会成为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促成因素。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历史研究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 ]
A.浅议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诗经·公刘》曰:“食之饮之,君之宗之。”这与下列哪个制度的思想是相一 致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国并行制
D.中央集权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大意是:公刘招呼众人吃、喝,众人拥戴公刘做君主和族长。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材料反映出宗法制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项。A、C、D在材料中不能反映。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一历史场景最可能发生在………………………………………………………(?)
A.西汉中期
B.新朝时期
C.东汉后期
D.三国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说明了汉代初期实行的察举制此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弊端,并未真正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官员,结合史实可知这一现象出现在东汉后期,答案选C,A B两项时间与史实不符, D项已经出现了“九品中正制”。
点评:本题的考查角度还可以采用如下形式: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段话充分反映了( A )
A.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 B.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
C.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D.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