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有关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之间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B、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C、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D、唐朝时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2、选择题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学而不思则罔
D.知之为知之
3、判断题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董仲舒的理论有利于?
[? ]
A.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
B.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做到“三纲五常”
D.“春秋大一统”
4、判断题 粱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丽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 ]
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群众丧失了斗争精神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中国君主专制根深蒂固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世界文明是在不断的碰撞与交融中发展的。“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继承、借鉴与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古常新的课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材料二:
(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材料三: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到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自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3分)
(2)据材料二,概括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3分)
(3)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