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判断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10分。正确与错误分别用“A”和“B”来表示)
小题1:费正清教授曾把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主要是因为我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和所学史实可判断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在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辛亥革命的影响,进入了第一次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随后由于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的放缓;在1927年以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随后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经济得到再次快速的发展。但是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因日军的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进入衰落萎缩时期。总的来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前途。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美国《时代周刊》在1984年4月30日的杂志封面(图5)。封面标题为“CHINA’S NEW FACE-What Reagan Will See”(意为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里根这时来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标语是

A.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B.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C.开发浦东、开放浦东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是体现的大跃进运动,是在1958年;B项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中国统一的指导方针;C项是在90年代做出的决定;D项是在1978年提出的。因此B项符合题意。
点评:国两制是80年代提出来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基本方针,最想是考虑用在台湾问题上,随着97的临近,率先用在了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上。1984年5月,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获得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策。今天,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方针,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最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1)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2)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
(2)颁布《义务教育法》?(4)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A.(1)(2)(3)
B.(2)(3)(4)
C.(1)(2)(3)
D.(1)(3)(4)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故排除(2),(1)(3)(4)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最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选D。
点评: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二:“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1)材料一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4分)
(2)归纳材料二中的思想观点。并请问这是谁的观点?(4分)
(3)结合所学列举“百家争鸣“中“儒、道、墨、法”四大家的基本思想。(4分)
参考答案:
(1)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2)兼爱、非攻、尚贤?墨子
(3)儒家——仁和礼?墨家——兼爱、非攻、尚贤
道家——清静无为?法家——严刑峻法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二十六年,皇帝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2分)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2分)有何意义?(2分)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4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2分)
材料三?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4分)
参考答案:
(1)小篆。(2分)
(2)统一度量衡。(2分)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2分)
(3)平定三藩之乱。(2分)形成了谨慎的执政风格。(2分)维护了国家统一(2分)
(4)专权;(2分)勤政。(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秦始皇和康熙帝两个人物,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字体是小篆,空格中是皇帝二字。第(2)问秦始皇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做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第(3)问,事件指平定三藩之乱,这使康熙养成了谨慎的执政风格,三藩之乱的平定维护了国家统一;第(4)问,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两位帝王专权与勤政的执政风格。
点评:关于秦始皇,其贡献主要表现在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康熙帝其主要贡献表现在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还要注意评价历史人物的的基本方法:(1)标准: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符合人民愿望和国家统一;(2)方法: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3)原则: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