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思想;“明主峭其法而严刑,而德厚不足以止乱”是法家思想,重视刑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体现的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属于道家思想。因此答案为B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孔子思想主张的理解。材料意思是:“你认为百姓很饥饿,为什么不告诉君主,让他发放粮食来赈灾?而你把自己的粮食给饥民,你这种行为是在彰君之过,显己之德。”材料反映了孔子对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持赞同的态度,只是认为由谁来救助值得商榷,所以①不符合题意;孔子将救助饥民与君主德政联系起来,显然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②正确;救助饥民本来是谁都应该去做的,但孔子却认为不同的人的救助体现出的意义是不同的,显然认为谁去救助也是有等级之分的,这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③正确;救助饥民能体现孔子“仁”的思想,但夹杂了等级观念和政治因素,所以用“充分”两个字不恰当,故排除④。因此②③ 正确,故选A。
考点:孔子的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孔子的思想包括政治思想:仁和礼,主张德政,但是也重视等级秩序;哲学上敬鬼神而远之;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随社会的变化,儒家思想不断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3分)
材料二 “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摘编自董仲舒 《春秋繁露》等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 (4分)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3分)
参考答案:
(1)现象:“百家争鸣”(2分)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3分,答对三点即可得3分)。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4分)
(3)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1分)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1分)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1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分析与认识。结合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可知应是“百家争鸣”。联系所学回答影响。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认识与理解。学生可先联系所学的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再结合材料“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此受命之符也。……”可知应是“君权神授”的思想。而材料“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则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的分析与掌握。联系所学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按照题目的要求,从政治、经济和学术上进行分析总结。如材料“‘…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揭示的是经济上的工商皆本的思想;材料“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则是政治上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材料“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反映的是学术上的“学以致用”的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新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表现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本题13分)
材料1:……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3: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3分)
(2)三则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3)材料1、2和材料3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5分)
参考答案:(1)战国、西汉、明末清初。(3分)
(2)韩非子主张法治,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5分)
(3)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主要是由于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5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韩非子、董仲舒和黄宗羲三位思想家的相关言论为背景材料,反映他们不同的政治主张,要求从各自的时代特征、本质、差异等方面进行分析。如韩非子处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正在建立的时候,其法治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而董仲舒处在汉代,正是封建制度发展和走向成熟时期,所以他的思想也围绕巩固君主专制统治,而黄宗羲处在明末清初,是封建制度走向末落时期,其思想的反封建内容占了主体。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解答时一定要抓住战国、西汉、明末清初这三个时代,根据设问,有条理有层次的作答。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 )
A.“大一统”的主张
B.“天人感应”学说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三纲五常”学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主要考查对董仲舒思想的理解。由关键信息“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不难得出,这是皇权和神权相结合的体现。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实行仁政。综上,故,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近代中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