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纸上谈兵的赵括)“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史记·赵奢列传》) 从材料中不能提取的信息是
A.赵括做房地产投机生意
B.战国时土地买卖频繁
C.井田制开始瓦解的标志
D.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战国时期,土地可以买卖,说明井田制已经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分)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
(1)中国作为世界农业起源的三大中心之一,有着悠久的农业经济文明,据此回答:
①黄梅戏“董永与七仙女”“男女耕织”的剧情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的基本形式什么?(2分)
②土地兼并现象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的普遍现象,许多开明的政治家为此进行了一些改革,结果均以失败告终,原因何在?(2分)
(2)古代中国手工业品工艺精湛,世界闻名。
①请列举古代中国三大著名的手工业行业。(3分)
②西汉时期国家对手工业的管理制度是什么?(2分)有何弊端?(2分)
(3)中国古代的商业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而不断繁荣,随着商业的繁荣,古代历朝都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①汉朝五都指哪五都?(5分)
②作为扬州人,你了解哪些古代赞美扬州经济地位的语句(至少举两例)?(2分)扬州繁华的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分)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2分)
(2)
①纺织业(或丝织业),冶铸业,陶瓷业(3分)
②工官制度和匠户制度。(2分)弊端:“工官”制度使技术的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新技术难以广泛推行;“匠户”制度使工匠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受到限制。(2分)
(3)
①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5分)
②语句:“扬一益二”、“雄富冠天下”、“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等。(2分)理由:a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江淮之都。b经济政策倾斜,重心南移。(其它言之有理亦可)(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第(1)问,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相关史实,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回答即可。
第(2)问,结合手工业发展的史实即可得出答案。它的弊端依据材料信息回答,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结合商业发展的史实即可得出答案。扬州繁荣的原因主要从政治、经济、地理位置等来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荀子·富国》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在这里强调的是
A.要重视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B.要及时播种、除草、灌溉
C.要多种植五谷,才能获得丰收
D.要年年种植五谷,改良土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口增加推动了耕地的扩展
B.明清统治者奖励垦荒
C.垦荒过程中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
D.垦荒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过度垦荒是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重要方面之一,这道题的关键词是: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结合所学,可以判定A、B、C三项表述错误,根据常识垦荒肯定能不同程度地增加粮食产量,故D项表述错误。这道题的特点在于将生活经验纳入考试范畴。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历史上,人口的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人口的压力在清代即已显现。下表是清朝前期人口的粗略统计情况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前期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经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马尔萨斯(1766——1834)在《人口论》中认为,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更为强大,……?他认为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二者出现不平衡时,自然规律能使二者一定程度恢复平衡。他认为还有强制恢复平衡的手段,一种是战争、灾荒、瘟疫等;另一种是道德限制和罪恶。 1957年我国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了要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但被康生等人扣上了“马尔萨斯主义”的帽子,一度受到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寅初得到平反,其计划生育理论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
(2)根据材料分别指出马寅初与马尔萨斯主张控制人口增长的时代背景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近一百万移民。……一般说来,英国移民前往英帝国的自治领(指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和美国;意大利人前往美国和拉丁美洲;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拉丁美洲;……除很大一部分人通入亚洲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时期欧洲海外移民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1820—1939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4)根据材料四指出1820—1939年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的变化主要是什么?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2008年出现的世界金融海啸使珠三角许多企业倒闭和裁员,许多农民工被迫返乡,出现“用工荒”。
(5)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出现“用工荒”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原因:清初社会安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摊丁入亩”逐渐废除了人口税,使隐瞒人口的现象减少;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
(2)背景和目的: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发表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阶级矛盾尖锐。其目的是企图掩盖资本主义社会失业和贫困的真正根源。马寅初的人口理论发表于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目的是通过控制人口,实现在加速工业化,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
(3)影响:带来了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有利于当地的开发;有利于欧洲资本积累;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4)迁居方向的变化:由农村向城镇、国外流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传统农业手工业衰落;国内近代经济产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政府政策的转变或鼓励。
(5)发展非农产业、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