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屯田制
D.摊丁入亩
2、判断题 “无置锥之地”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一句成语,在《荀子》等书 中屡次出现,对此
理解错误的是:
A.反映了农民失掉土地的社会现象
B.主要原因在于新兴地主的土地兼并
C.与土地私有权的确立直接相关
D.政府通过禁止民间买卖土地来解决问题
3、判断题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B.大规模简单协作的生产方式
C.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D.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4、判断题 “……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该词吟咏的工程是秦朝(?)
A.修建长城
B.“直道”修建
C.开凿灵渠
D.开辟“五尺道”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3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抵,酒泉二界上,有松的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歌谣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番息(繁殖)”
材料四?三国魏初年,仓桑任敦煌太守,“旧
大浅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制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
材料五?对来到敦煌的西域各族人,仓慈“皆劳(慰劳)之”;对想赴洛阳者。“为封(签发)过所(通行证)”对在敦煌进行贸易者,由官方主持估价,交易,并“使吏民护送道路”;禁止当地豪族强买强卖
。
——材料二、三据《三国志》
请回答:
(1)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从材料一中你能得到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9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3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6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8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