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17 15:00:0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批判君主专制 B.反对经世致用 C.提倡重农抑商 D.主张学习西方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掌握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共性。结合所学,三人均批判君主专制, 故选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许多人都“拿孔子说事儿”:有些人想把孔子拉下神坛,有些人想把孔子再度推上神坛,以至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有十种历史形象……在历史舞台上不断的变脸,扮演神圣或可笑的角色。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其中否定孔子的有: “矮化”: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只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维新化”:晚清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 “丑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号召青年:“以彻底之觉悟,孟勇之决心,塞决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孔子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哲学家”、“智者”、“完人”。 “完人”: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同代人“矮化”孔子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康有为为什么要将孔子“维新化”?而陈独秀却要将孔子“丑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孔子在中外历史上形象多变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春秋时期,宗法礼乐制度被破坏,分封制度开始解体,时代需要变革。 (2)“维新化”的原因:现实社会的需要;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丑化”的原因:孔子的思想经过改造成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尊孔复古”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3)原因:儒家的某些观点是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的说教;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4)可分两个层次给分:第一层次,要求能利用多个材料,归纳得出结论,进而超越材料本身而进入抽象、提升的层次。第二层次,站在当代历史文化的高度,我们应该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5分)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回答下列问题: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3分) 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3分) (2)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9分)
参考答案: (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3分)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3分) (2)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者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实学;(3分)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3分) 王夫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3分)
本题解析:(1)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明清之际”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问实际上主要考查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些最敏锐的心灵”指的是,在明清之际所涌现出的一些进步思想家,他们竭力反对和批判君主专制,反对封建伦理纲常,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政治理论等。这些进步思想家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之际,涌现出了一些进步思想家,他们竭力反对和批判君主专制,反对封建伦理纲常,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政治理论等。具体体现在:?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实学;?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王夫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批判思潮·顾炎武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批判思潮·黄宗羲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请填A,错误请填B。) 汉武帝创建的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习,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标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汉代儒学的发展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标志。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宗法制度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