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从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你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
A.原始畜牧业出现
B.原始农业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
C.农业生产在春秋时期已经成熟
D.我国主要农作物在春秋时期品种基本具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AB不对,远古时期已经出现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C不对,农业生产在春秋时期得到发展,但不能说是成熟;从“五谷”在春秋时期具备,说明农作物品种较多,因此选D。
点评:由于近几年来历史学科的试题特点主要是:选材于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结合学科的主干设置新情景、新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还将提供数据、图表等信息让考生进行分析判断,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新增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将它移植到史学领域,反映黄土高原地区

A.因农业比重下降,工业化建设侵吞了大量的林地
B.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林地被开垦为耕地
C.因道路、房屋宫室的大规模建设而致使森林减少
D.因人口的增长及对木材消耗的扩大导致森林减少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来做,A.因农业比重下降,工业化建设侵吞了大量的林地,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此时工业化尚未开始;B.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林地被开垦为耕地,这一说法符合实际;C.因道路、房屋宫室的大规模建设而致使森林减少,人口增长主要带来的是耕地面积的增加,而非房屋道路的增加;D.因人口的增长及对木材消耗的扩大导致森林减少,人口增长对木材消耗数量并不足以达到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的局面。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此题为图表型选择题。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出现,较直观的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的本质。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该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含带两山;明朝皇庄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
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国家授田
D.土地私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土地制度的理解。根源一般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东汉时期是土地私有。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题意。所以选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这是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评价
[? ]
A.都江堰?
B.漕渠
C.白渠?
D.坎儿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上述材料称颂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白渠
D.坎儿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题干要求回答的是蜀地的水利工程,即是在四川省的水利工程。BC两项是陕西省境内的水利工程,D项是西北干旱地区的水利灌溉工程,所以答案选择A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