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19年6月9日,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了……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要对北京政权予以“根本之改造”。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A.爱国精神
B.民主精神
C.团结精神
D.科学精神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陈独秀提出的是“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体现的是民主精神,没有体现出爱国、团结、科学,所以选择B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甲午中日战争110周年时,有人曾发表言论认为:“从实质上看,甲午中日战争是现代文明和近代文明的战争。难道慈禧太后不挪用军费修颐和园,欧洲卖给北洋水师炮弹合格,李鸿章制定较为进攻性的战略,甲午中日战争就可以扭转?这些非主导因素哪怕可以左右一两个战役,但无法改变中国失败的最终结局。即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在国力上的落后。”
材料二 有人反思甲午中日战争提出科技实力不济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关键在于中日两国海军实力相差甚远,中国战败是必然的。
材料三 2004年9月17日,在《解放日报》上刊登翟骏的文章,指出:反思历史、冷静客观,如果深陷“激情”,有时就不免产生一些虽不全错,但是比较“粗鄙化”的反思。
材料四 2008年11月,电视剧《台湾1895》热播,它通过聚焦中国近代史上标志性事件--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作为立体观察自1873年至1945年近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切片,再现了台湾被割让的历史全过程,讴歌了两岸同胞奋勇抗争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表明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能否全面揭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二者在看待历史问题所犯的共同错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的作者为什么说有些人对历史的反思是比较“粗鄙化”的?结合抗日战争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全面看待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事迹和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给我们哪些重要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材料一认为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力太弱、落后;材料二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是科技实力不济,海军实力太差造成的。这二者都不能全面揭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共同错误在于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2)抗日战争中我们的国力也不强于日本,而且科技实力也很弱,但我们通过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人民战争的路线,同样取得了一百多年来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战争过程中的战术问题;是否发动民众以及环境等方面。
(4)事迹:刘永福、徐骧等领导民众进行反割台斗争。精神:同仇敌忾、坚决御侮、不屈不挠。
(5)启示:①坚持以科技为本,大力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②要正确反思政治腐败问题,要反对政治腐败。③要一心一意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④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包括五四运动
①促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发生变化②使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④具有以往革命所不具备的广泛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革命的分界线,因此要理解我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点,两者的相同点在于:所面临的社会性质相同,即都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下进行的;两者所要完成的革命任务相同,即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两者的革命性质相同,即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不同的是,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革命的指导思想、群众基础和前途不同,所属的世界革命的范畴不同。根据这一理解,正确答案是B。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1964年董必武来到浙江某地,挥诗一首“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该地是
A.绍兴东湖
B.杭州西湖
C.嘉兴南湖
D.宁波东钱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某位同学在阅读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书籍时,看到下边两个图表,图一(清初时期)至图二(清中叶时期)代表清朝与某国贸易关系的变化。你认为图中的某国应该是

[?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