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下列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B.它的实行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C.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D.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被废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自战国时代商鞅变法开始实行,一直持续到晚清时期,所以重农抑商并未随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而被废除,D项表述错误,A B 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答案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占据上风,其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统一国家,农耕经济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而商人则被认为不事生产之人。所以该政策自战国时代商鞅变法开始实行,一直持续到晚清时期,一直被统治者视为不可更改的铁律。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贪者,收为奴”。?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朕(雍正帝)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四、 1992年老人南巡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本”与“末”各指的是什么?这种表达说明了什么?(6分)
(2)材料二中,清政府以“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为由推行的经济政策,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4分)
(3)材料三中的“老人”指的是谁?“春天”的内涵是什么?(4分)
(4)材料四中 1992年这位老人发表谈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本:农业;末:商业。说明重农抑商。(6分)
(2)没有。原因:商业能够沟通有无,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4分)
(3)邓小平;改革开放。(4分)
(4)认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依据(2分)
本题解析:(1)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本,即农业;末,即商业。(2)雍正帝的这一说法重在保护农业,但是当时世界文明已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这种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3)此题很简单,这个老人是邓小平,“春天”指的是改革开放。(4)核心是说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判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点评:学生应该明确到: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认识到只有不断的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步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表述最能体现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A.“寸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
B.“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C.“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其也。)
D.“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这是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是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是
[? ]
A.井田制
B.君主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6分)对外贸易状况,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对外关系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正德九年(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
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殖民者先后窥探、染指中国市场,争相将中国的瓷器和丝绸遍销其本土和殖民地,以牟取暴利。……世界市场对江南丝、丝织品和布匹等商品的大量需求,极大地刺激了江南地区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市镇商业化的进程。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英国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两国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材料三? 1930~1932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1929年至1931年间,日本对外贸易减少了近50%。美国向欧洲出口总值1929年为23.41亿美元,1932年下降为7.84亿美元。
日本军界人士说,……应征服一个使日本能自给自足、在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它地区的帝国。……英国可得到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原料,美国可以得到加拿大和南美洲的资源。但是在日本,粮食供应和原料同人口相比在减少。如果我们只希望发展贸易,最终将被打败。……最后,我们将一无所获。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6世纪初明朝时期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2)材料二表明,英国和美、德分别实行了什么贸易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们实施不同贸易政策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的影响。材料反映出日本提出了怎样的对外政策目标?为此,日本在30年代采取了哪些重大军事行动?(10分)
参考答案:(1)原因和影响:官府实行抽分制,放宽了海禁政策;(2分)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的隔绝状态。(2分,或答“殖民者冲破明政府的海禁,竞相与中国商人进行贸易。”)极大地刺激了江南地区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发展;(2分)导致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分)
(2)政策: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美、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4分)
原因: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自由贸易政策对英国发展经济更为有利;美、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有利于保护相对落后的本国工业。(4分)
(3)影响:各国的贸易保护,恶化了外贸环境,贸易量减少,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各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加剧,国际局势不断紧张。(4分)
目标:不应只希望发展贸易,更要征服一个使日本能自给自足、在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它地区的帝国,即征服中国。(2分)
军事行动: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每点2分,共4分。其它符合题意的史实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此题也是材料比较长,需要认真的多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到完整的信息。从材料“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分析明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此外,外部世界的因素如新航路在这一时期已经开辟,西欧国家通向东方的道路更加畅通。中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这一时期出现。(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英国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而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原因要从二者工业革命的成就和工业能力等及哦啊多进行分析。(3)2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各国纷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国际贸易的环境,使经济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从材料“应征服一个使日本能自给自足、在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它地区的帝国”可以看出日本的对外政策。日本三十年代的对外行动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