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试题《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模拟版)(六)
2017-07-17 15:25:4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梁漱溟(对学生火烧赵家楼事件)认为:“从道理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因此,他说:“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去遵判服罪。”
——梁漱溟《论学生事件》1919年5月18日
材料2:“我们人类现在既已承认学生运动是合乎正义的,国家和法律也应该跟着我们人类往一条路上走。那些道德上承认,法律上不承认的话,是野蛮时代的法律,专以维持秩序作目的的……这种法律观,单是救济人治弊的,在现在的国家内,实在没有什么功用。
——北京《晨报》:《学生事件和国家法律问题》1919年5月18日
材料3:“梁君说无论什么人,有他的自由,不许他人侵犯,这话本来极是。可是侵犯人的,要是出于群众的行动,那就不能这样的说法了。法国在欧战初起的时候有个极有名的社会党领袖,因为主张平和,给群众打死,后来并没有发生法律上的问题。这种事情实例不知有多少。
——知非:《评梁漱溟君之学生事件论》,《每周评论》第22号1919年5月18日
请回答:
(1)材料1中,梁漱溟是在对什么事件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2和材料3对学生事件的相同态度是什么?他们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并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学生的过激行为是违反法制的,应该用法治手段来解决,以维护法律的公正。
(2)都认为学生运动是合乎正义的。原因:法律应该为正义事业服务。群众的正义行动可以侵犯个人自由。
(3)同意第一种观点。理由:法治是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应该合法理性的表达爱国热情。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民族危机,国家存亡,学生的爱国热情值得肯定,学生的爱国行为可以原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影响发动百团大战的因素有
①日本改变了侵华的战略方针②英美对国民政府的劝降活动③国民党抗战政策发生重大改变? ④汪伪政权成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I).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策略,以主要兵力对付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投敌叛屡,再加上英美帝国主义为了推动日本进攻苏联,力谋与_日本妥协,也极力对国民政府进行劝降活动,更促使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正面战场形势恶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日战争形势的好转,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能够支持此观点的史料是
A.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叹:“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创一旦扫地荡尽”
B.《贼情汇篡》记载:“凡掳之人,每视其人之手,如掌心红润,十指无茧者,恒指为妖,或一见即杀”
C.《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D.洪秀全著书《原道醒世训》,宣传“皇上帝是唯一真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D反映了太平天国的局限性,提不出科学的斗争纲领;C是关于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但是具有空想性和落后性,无法实现;A符合题意,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和思想文化。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自1994年以后曾连续出题。在命题角度上侧重于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和失败原因等知识的考查,题型以选择题和材料题为主。义和团运动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偶有出现。复习中,需要通过这两次运动的背景、概况、结局、特点与历史作用,全面、深入地认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历史地位、作用和阶级局限性,加深对中国革命国情的认识。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该诗有关的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太平军西征时,诸王会奏提出“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对此同意。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太平军放弃《大朝田亩制度》
B.太平天国领导者认为当时立刻平分土地不合适
C.太平天国用“交粮纳税”来解决军粮问题
D.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限于当时的环境和农民的阶级局限性不可能实现。但为了军事需要而“交粮纳税”并没说明太平天国放弃了自己的纲领。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近代中国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