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三面红旗”迎风飘扬,六亿人民奋发图强;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下列对此历史时期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B.从“左”倾冒进到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
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材料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左”倾错误已经得到相应调整。B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二战后,新加坡和韩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吸收外国的资本和技术
B.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C.发展出口主导型产业
D.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主要原因”,所谓主要原因,就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本题的四个选项都和题目有关联,但是,A、B、C三项都是D项的衍生物。因此正确答案是D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根据下表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解读有误的是

A.产量初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
B.产量下降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
C.产量上升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政策的调整
D.产量下降与人的主观冒进有关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图表提供的时间信息是:1958年-1965年。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中国大陆地区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其主要的原因是人为的政策错误造成的。其后期提出来“八字方针”出现了正确的调整,促进的经济的回升。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2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五权宪法”的表现形式是五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权分立”。“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分开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从权能分开说的内涵看。是把国家的大权一分为二。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政权即为“权”,是“管理政府”的力量,这个“权”由人民来掌握;“治权”即为能,是政府自身的力量,这个“能”应当是有能的人组成的政府掌握。孙中山认为,只有这样将“权与能”分开,才可以做到“人民有权,政府有能”。又根据革命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国措施,保证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分阶段、按步骤进行。
材料二? 民国(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三: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这五年时间里,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从1949年起国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到1952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
义类型的宪法。
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思想特点及性质。(4分)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54年宪法的有利条件及历史作用。(5分)
参考答案:(1)特点:国家大权分为五种形式;权能分开;分阶段完成。(3分)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1分)
(2)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将西方有关法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3分)
(3)客观环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建设,为人民行使制宪
权提供坚实的政治和法律基础;我国经济恢复,国营经济迅速发展并处于国民经济的领导地位;制定《共同纲领》为制宪积累了经验。(3分)历史作用:保障了社会主义建设。(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重工业项目以东北地区最多,如:鞍钢无缝钢管厂、第一汽车制造厂、飞机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都集中于东北地区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