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火轮、火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准自专其利……先于二十一省二十一大路以为全国之脉络……岁三四千里之遥,亦可朝发夕至。
——《资政新篇》
材料二: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清廷宣布于次年春季拜谒西陵。为便于慈禧太后等人“御驾”往来,决定从河北新城县高碑店到易县良各庄修筑一条新易铁路(也称西陵铁路),全长43公里,限期六个月完成,并拨官银60万两。
材料三:日本《朝日新闻》鼓吹说:“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凡其地之兵权、商权、矿权、交通权,左右之,存亡之,操纵于铁路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权力;有一切权力,则凡其地官员,皆吾驱使之奴,其地人民,皆我俎伤之肉”
《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二册
材料四:人民网西安2004年1月6日电?记者朕少忠报道:今晚18时,16002次货物车从西安新丰站缓缓驶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标志性工程—西安至南京的铁路(也称西陵铁路)西安至合肥段开通运营。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材料一反映《资政新篇》的主张是什么?其主张实质是什么?
②材料二反映清政府修建西陵铁路的目的是什么?
③根据材料三,谈谈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中国大肆争夺修筑铁路的权力
④依据材料四说明现今修建西陵铁路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1)主张发展近代的铁路事业,实质是发展资本主义。
(2)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材料中主要是祭祖
(3)帝国主义国家把夺取铁路权看作是瓜分和灭亡中国,扩大政治、军事和经济侵略的重要途径
(4)有利于沟通中西部和东部沿海的联系,有利于促进中西部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西部的大开发
本题解析:本试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取舍能力,在对材料进行信息加工的基础上注意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第一问、第二问、第三问主要知识来源于材料,同时对选修一内容《维新变法》的背景知识加以应用。第四问注意对材料内容进行适量的补充。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1)请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完成下面的图示。

(2)以上制度最具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是哪一个?简述其形成及发展过程。该制度建设有何意义?
(3)我国有几个省级自治区?试列举(至少三个)。
参考答案:(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过程:1949年新政协召开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形成;1949—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前,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大职能;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该制度遭到破坏,“文革”期间政协工作瘫痪;“文革”结束后该制度恢复,1982年中共又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5个。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内蒙古(其中任意三个即可)。
本题解析:该题属于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依据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读《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有?(?)

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分布不平衡?②资产阶级思想可能首先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产生?③新的阶级可能首先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登上历史舞台?④新型的革命政党可能首先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出现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示意图来看,民国初年民族工业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和沿江地区,特别是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故分布不平衡。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壮大。由于民族工业以上海为中心,所以新文化运动首先在上海兴起。同时无产阶级首先在上海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之后,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也在此诞生。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考查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由“沿河流”到沿“铁道线”再到“沿电车道”。看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因此选B。
点评:材料式的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断,此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两大能力。由于近几年来历史学科的试题特点主要是:选材于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结合学科的主干设置新情景、新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还将提供数据、图表等信息让考生进行分析判断,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新增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式选择题的特点正好与试题特点吻合,所以此类题型是考试的重点。此类题型解题的基础是读懂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获取有效信息与备选项和材料的历史背景结合,挂靠课本,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我觉得他(陈独秀)的最后思想——特别是对于民主自由的见解,是他‘深思熟虑了六七年’的结论,很值得我们大家仔细想想”;他的“最后见解”“是独秀自己独立思想的结论,实在是他大觉大悟的见解”;陈独秀写的《我的根本意见》,已把“民主政治的真实内容”,看得更透彻了,这便是“一切公民(有产的与无产的:政府党和反对党),都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他更申说一句:特别重要的是反对党派之自由。在这十三个字的短短一句话里,独秀抓住了近代民主政治的生死关头。近代民主政治与独裁政制的基本区别就在这里,承认反对党派之自由,才有近代民主政治,独裁制度就是不容许反对党派之自由。”
——胡适《<陈独秀最后对于民主政治的见解(论文和书信)>序》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陈独秀和胡适思想的共同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二者中择其一简评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9分)
参考答案:
(1)对民主政治的追崇;对独裁政治制度的鄙视。
(2)陈独秀的贡献:创办了《新青年》(3分);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3分);发动了文学革命(3分);改革北大文科(3分)。(答出三点即可得9分)
胡适的贡献:宣传个性自由(3分),宣传民主和科学(3分);积极提倡“文学改良”(提倡使用白话文)(3分)。
本题解析:
(1)陈独秀与胡适同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所以他们的思想有相同之处很是正常。材料是胡适写的,通篇材料都是赞同陈独秀观点的内容,材料中的“已把“民主政治的真实内容”,看得更透彻了,特别重要的是反对党派之自由。在这十三个字的短短一句话里,独秀抓住了近代民主政治的生死关头”表明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崇尚民主政治。
(2)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第一个发起者,正是他创办的《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同时他民是新文学的大力倡导者。如果选择他,就可以围绕着这个点来回答。胡适同陈独秀一样是新文学的倡导者,回答时也可以从他的作为来回答。也可以从他们的共性问题来作答,从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与新文化倡导的内容来分析也可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