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
1、判断题 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曾在其书中指出,真正的伟大乃是来自上天赋予的了不起的才能,并且能将此才能用于启发自己与他人……每个世纪都少不了的政治人物与征服者只不过是恶名昭著的坏蛋罢了。值得我们尊敬的是以真理的力量统摄人心的人,而不是以暴力奴役他人的人,是理解宇宙的人,而不是破坏宇宙的人。由材料可知伏尔泰所推崇的人是?
[? ]
A.伯里克利
B.哥伦布
C.克伦威尔
D.牛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属于伽利略对物理学贡献的有
①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
②开创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③为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伽利略对物理学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所以①②③都是。所以选D。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中国清代科技史》中写道:“如果把中国科技发展史比作一只航船,那么当我们翻开它几千年的航行日志时,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1644~1911年),这268年的航程是如此艰难曲折。鸦片战争前,水浅风弱,驶速迟缓……”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驶速迟缓”的主要原因有( )
①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②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
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④漠视私有产权,没有专利权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1)政治上,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制度日益腐朽衰落;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转为闭关锁国,这就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2)经济上,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3)思想文化上:理学走向僵化,明清的八股取士制度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点评:历史背景是指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起作用的较稳定的社会状况、现实环境和主观条件。它影响或预示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背景突破法就是依据历史背景与事件间的内在联系,把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追根溯源,并按一定的规律,做出科学判定的一种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著作简表

材料二 16——17世纪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

材料三 历史表明,人类文明的进步首先要有人类思想新的解放。近代科学所特有的注重实证、倡导理性和批判精神,成了启蒙运动思想的核心要素,在推动欧洲社会告别神权迷信和封建统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路甬祥诠释科学的价值》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6——17世纪中国和欧洲科技发展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方面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当时中国和欧洲的时代特点分析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怎样才能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研究领域:中国集中于应用型的传统科技领域;西方是天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中国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西方主要采用实验方法,重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上。
(2)中国主要因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的发展,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物质基础;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3)突破传统文化中的相对僵化和保守,不断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加强与他国的交流与合作。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现代科技发展史记录了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过程中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不知道世人对我是怎样看法,但是在我看来,我不过象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为时而发现一块比平常光滑的石子或美丽的贝壳而感到高兴;但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我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
——牛顿临终遗言(《必修三》人教版教材)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牛顿发现了哪些“光滑的石子和美丽的贝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生物母体生出的众多后代,为攫取生活用品的必需条件而斗争,众多的后代不会绝对相同,其中优秀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取胜了,其它被淘汰了,这就是优胜劣汰。
——摘自《物种起源》
(2)材料二是达尔文的什么学说?其核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爱因斯坦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4)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两人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著名的物体运动三定律,构建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2)生物进化论。其核心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3)相对论的提出;影响: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绝对化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4)爱因斯坦侧重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或科学对战争的影响);邓小平侧重于科学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共同价值取向:科学应造福于人类的和平发展事业。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