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司法总长伍廷芳指出:“审判官之独扼法权,神圣不可侵犯,其权之重,殆莫与京(大)也……审判官为法律之代表,其司法之权,君主总统莫能干预。”这段材料反映了
A.对审判官独断专行的反对
B.对司法独立精神的支持
C.维护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精神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伍廷芳指出:审判官的司法权神圣不可侵犯,君主总统也不能干预。表明他支持、维护国家司法权的独立,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超问治天下之道于南海先生,先生日:以群为体,以变为用。斯二义立,虽治千万年之天下可矣。……以群术治群,群乃成;以独术治群,群乃败。己群之败,他群之利也。何谓独术,人人皆知有己,不知有天下。……以故为民四万万,则为国亦四万万。夫是之谓无国。善治国者,知君之与民,同为一群之中这一人,因以知夫一群之中所以然之理,所常行之事,使其群合而不离,萃而不涣,夫是之为群术。……君主者何,私而己矣;民主者何,公而己矣。泰西行民主,善群术,今我以独术与群术相遇,其亡可翘足而待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许德珩起草的五四游行宣言)夫和议正开,我等之所希冀所庆祝者,岂不日世界中有正义、有人道、有公理,归还青岛,取消中日密约、军事协定,以及其他不平等条约,公理也,即正义也。背公理而逞强权,将之土地由五国共管,侪我于战败国如德奥之列,非公理,非正义也。
——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三?自有天演以来,即有竞争,有竞争则有优劣,有优有劣则有胜败,于是强权之义,虽非公理而不得不成为公理。
——梁启超在五四运动时的谈话
(1)材料一中梁启超以“群”为核心的社会政治思想包括了哪三个主要倾向?有何意义?(6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对当时的“公理”的理解有何区别?如按材料三中的观点,梁启超会如何看待五四运动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1)主要倾向:政治整合、民主化和含蓄而矛盾地接受民族国家思想。(2分)意义:这一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一个重大的转折,即失去
内在思想魅力而仅仅保留其宣传价值的“经世”,作为中国政治传统的一个主要理想趋于完结,受需要新的理想和新的价值观来取代经义理想的推动,中国的政治文化将被近代西方的各种思想意识所吞没。(4分)
(2)区别:材料二认为“正义即公理”,材料三认为“强权即公理”。(3分)看待:因为“强权
即公理”,中国便只能发奋自强,“外竞国权”,而没有道义上的理由谴责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反正“落后就要挨打”,况且这种谴责只能引致嘲笑而得不到同情,因而起不了任何实际作用。(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 1942年
| 日本投降时
|
中国战场
| 太平洋战场
| 中国战场
| 南太平洋、东南亚战场
|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 东南亚-太平洋战场
|
35个师团
| 10个师团
| 37个师团
| 15个师团
| 111万人
| 不到109万人
|
材料二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的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三
中国
| 美国
| 英国
|
伤残
| 死亡
| 直接经济损失
| 间接经济损失
| 死亡
| 死亡
|
3500万人
| 2000万人
| 620亿美元
| 5000亿美元
| 40.5万人
| 37.5万人
|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抗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依据材料一,说明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的分配情况?(2分)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6分)
参考答案:
(1)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的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2分)
(2)设想的结局:中国如果放弃抗战,日军将集中兵力与德国法西斯东西夹击配合,会使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恶化。(3分)未出现的原因: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坚持全民族抗战。(3分)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6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
(1)问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图表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间,即以1942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为标志,所以从表格中1942年那一栏中明确可以看出日本的兵力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战场。
(2)罗斯福设想的结局要解读材料,依据材料进行概括,材料中文字“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是罗斯福设想的结局,即放弃抗战,日本会和德国配合是战争形势恶化。未出现的原因要从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角度分析作答。
(3)本小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评述问题能力。评价抗日战争要结合材料中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贡献,同时也要说明在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中国抗日战争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总之,要一分为二地评述历史事件。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其内容与今天的浙江直接有关的是
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保证:“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来源:91考试网 www.91eXam.org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指导。”这表明( )
①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对特区和红军的领导权
②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③中国共产党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
④中国共产党以让步换取和国民党合作
A.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为组合型试题,采用排除法。本题可以从材料中看出中共愿意和国民党进行军事上的合作,中共的军队加入国民党的军队,但不代表放弃对红军的领导权,故A项错误;其余几个选项均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