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周武王灭商和周公东征后,面对殷朝留下的土地、财产、人口、官吏、军队及其故属国,周采取了封建诸侯的政策,以达到屏藩周室的政治目的。周初的分封对象有同姓宗室子弟,又有异姓功臣宿将,还褒封神农、尧、舜、禹及商汤的后代。史传周初分封,“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有土地,而且还有人口,即所谓“授民授疆土”。封君要对周王室尽纳贡、守边等义务。故在周王分封的时候,被分封的诸侯不包括平民。故本题选C。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历史文献记载:周初定贵族墓葬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考古发掘:湖北随县曾侯乙(公元前475年——433年)墓,挖掘出了九鼎。对材料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关键是要注意“曾侯乙(公元前475年——433年)”的时间是在战国初期,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已经是传统礼乐制度的瓦解时期,所以,战国时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挖掘出了九鼎只可能是因为传统礼乐制度的瓦解所造成的,也就是因为战国初曾侯乙僭越了传统礼乐制度,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墓葬列鼎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史学家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文中的“制度”包括
①内外服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礼乐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王国维的话说明周所以得天下,是因为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选项中属于周朝制度的是B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新唐书》
材料二 南宋著名思想家叶适认为,宋代建立制度,指定政策的根本前提是“矫正前代之失”。他说:“本朝之所以立国定制,维持人心,期于永存而不可动者,皆以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为言。”
材料三 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尚书……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中书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
——《新唐书》
材料四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矫正前代之失”的措施及其影响。(6分)
(2)材料三所指的是什么制度?有什么作用?(3分)
(3)为解决材料四所反映的问题,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4)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4分)
参考答案:
(1)问题:藩镇割据问题(1分) 措施: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3分)
影响:1积极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2弊端: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积贫积弱。(2分)
(2)制度:三省六部制(1分)作用:三省长官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相权被分割,加强了皇权。(2分)
(3)措施: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2分)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2分,如答出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也可得分)
(4)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最后强化达到顶峰,相权不断被削弱,最后被废除。中央与地方中,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逐渐实现了对地方强有力的控制。(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题第一问依据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出现了严重的藩镇割据现象。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以下措施①集中军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使其相互牵制。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将领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另外,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②集中行政权。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分割宰相的财政权。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当然这些也可以精简的语言概括: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至于其影响从积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消极造成三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 )
A.汉代内外朝制度
B.唐代三省六部制
C.元代行省制度
D.明代的内阁制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明代的内阁制。明代的内阁制虽然习惯上也被称为“相”,但已无实质意义,仅有“相”名而无“相职”和“相权”,并不能对皇权构成制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点《有代表性的美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