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
[? ]
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判断题 材料 《史记》记载,秦始皇末年,“以为成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成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中晚唐诗人杜牧因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撰《阿房宫赋》加以讽喻。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因此赋流传,秦修建阿房宫而速亡,成为人们关于秦朝的一种历史记忆。
当代考古学者试图寻找阿房宫建筑群的遗迹,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却根本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他们中有人因此认为,阿房宫不过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阿房宫被考古学者认为“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阿房宫赋》为例,说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对探讨历史问题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当时的人恐惧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比做“蚕食”。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在中央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权力体系。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回答:
(1)秦朝并没有如新皇帝预想的那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以上材料列举新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实际上废除的是什么制度?他“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事实上他在推行一种什么新制度?新旧两种制度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题 商鞅“平斗桶权衡丈尺”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主观动机都是为了
A.便于征收赋说
B.便于商人交易
C.便于百姓购买东西
D.促进全国各地区商业的发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4年之后,“秦俑”出土,这更增加我们思考的机会。这批陶器塑像据估计约为六到七千个,个个不同。从脸上的表情,还可以看出各人的年龄和性格。……他们所着靴鞋的鞋底有圆钉。所穿的甲,铁片以皮带穿贯,都根据实物丝毫不苟的模制,步兵和骑兵的制服也不同。并且这几千个塑像带着战车和兵器构成战斗队形,又能大概一致保存艺术和技术上的同一标准。这些地方,也使我们对秦始皇的为人,另有超过以往历史评价的感想。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据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87年遴选《世界遗产目录》时对秦陵兵马俑的评价词: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园,工程浩大为史所罕见。……1974年至1977年在秦始皇陵东1500米处发掘出了秦陵兵马俑坑……目前在三个墓坑中共发掘武士俑800多件,木战车近20辆,战马100匹。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千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陶俑体态高大,与真人相仿,一般在1.8米左右,陶俑的神态各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奇异珍宝。秦陵及兵马俑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俑的主要特点,材料中的“这些地方也使我们对秦始皇的为人另有超过以往历史评价的感想”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兵马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