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位哲学家的学说,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取名“知行”。据此判断陶先生推崇的哲学家是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行,实践;知,认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大意是强调实践与知识的关系,表明陶行知受到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因此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
A.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所讲的是强化对人民的控制,这体现的是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夫严刑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国之所以治也;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以下主张与其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
A.“君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D.“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严刑重罚者,国之所以治也”、“轻刑罚者,而国之所以危也”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题干材料的核心,即强调法家的思想主张——“严刑峻法”。比较、分析选项,可知:A项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均表现出“民本”、“爱民”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CD。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法家的思想主张·“严刑峻法”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 )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儒家思想到宋代朱熹时期发展到理学阶段,理学注重人身修养,注重对个人品德的养成教育,理学变成维护统治的工具,所以①②③的说法是正确的。朱熹的题词不能简单地用伪善和欺骗性来评价,所以可以排除④。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大全《古代史》高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