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观察以下图片,请问以下哪条信息不能从图片中得出

[? ]
A、皇帝至高无上
B、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C、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D、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是如何在中央和地方“设职授官”的,(2分)并指出“政治权力等级世袭”是指什么政治制度?(2分)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2)据材料二,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2分)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2分)
材料三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2分)
参考答案:(1)设职授官: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亲自任免郡县长官。(2分)制度:西周分封制。(2分)
(2)态度: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2分)政治运行机制:实行三省六部制。(2分)
(3)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是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后世丞相多为小人,专权乱政,威胁到君主的统治。(2分)
(4)趋势:相权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化。(2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在中央设丞相、 御史大夫 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在地方推行 郡县制,废除分封制。
(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可知唐太宗主张设宰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参与决策,有助于减少皇帝独断失误。根据所学内容得知唐代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既让宰相参与政务,又能保证皇权。作为英明的君主,唐太宗在保证皇权稳固的同时,希望在宰相的协助下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材料“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事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阐述和论证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一三公九卿制、材料二的三省六部制和材料三的废除丞相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朝到明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皇帝权力越来越大,丞相的权力削弱,并最终被废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汉书》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 “上从其计”的结果是?
A.导致了王国问题的产生
B.形成了郡国并行制
C.平定了诸侯王叛乱
D.削弱了诸侯王势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某生在整理云南地方史时看到含“云南行省”文字的资料。该资料最早出现于
A.唐朝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地方行政问题,最早在中国出现行省制度是在元朝时期,所以C项正确,BDA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中央集权制”要求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力由中央政府集中行使,它首先是一种政府行政体制,这并不等同于我们今天必须彻底否定的极权制、专制政体等制度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东西方社会的深刻分析,把集权视为国家的本质与生命基础,恰当指出“中央集权制”所具有的历史合理性。
——连朝毅《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视阈的“中央集权制” 》
材料三:我们要立足于政府行政生态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主义政府的实践发展中不断达至集权制与分权制的有机统一。在这方面,工人阶级国家政府体制的历史实践是有经验教训的,归结起来应当着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度集权倾向,其典型是苏联社会主义政府模式。二是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的倾向,其典型是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政府模式。
——同上
材料四:参与1787年美国宪法制定的汉密尔顿说:“美国的繁荣取决于自己的联合”。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
材料五: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想及其意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概括中国古代能够长期维持统一局面,使中华文明世代传承的原因。(4 分)
(2)材料三指出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哪两种不合理的倾向?(2分)
(3)材料四和材料五分别针对材料三中哪一不合理倾向?分别指出不合理倾向不良后果。(6分)
(4)就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央集权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1)中国古代特别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制,这有效地阻止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4分)
(2)集权过度与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2分)
(3)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集权过度,影响了地方发展的积极性;美国建立初期,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实行邦联制,中央政府没有实权,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6分)
(4)中央集权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基本政治制度,其本身也是统一国家的基本标志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集权方面要合理,要防止两种不合理倾向集权过度与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央权力(或国家权力)掌握于君主手中;而近代现代社会中央权力(国家权力)通过民主途径形成。(6分)
本题解析:(1)本题需要注意题干的要求,即从政治的角度来分析中华文明能长期传承的原因,结合所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为中央集权制度,正是历朝历代都沿用了中央集权制度,进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的长期繁荣。
(2)依据材料“归结起来应当着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度集权倾向,其典型是苏联社会主义政府模式。二是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的倾向,其典型是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政府模式”可以得出马克思强调的两种不合理倾向为集权过度与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
(3)材料三所述为联邦制,其所针对的是美国独立之初的邦联体制,邦联体制下地方权力过大,邦联政府处于无权地位,无法应对日益严重的国内外危机,而材料五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则强调必须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可见其针对建国初的集权而言的,建国初高度集权严重挫伤了地方的积极性。
(4)本题要求谈谈对中央集权的认识,即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央集权的评价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加以回答即可以得出中央集权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基本政治制度,其本身也是统一国家的基本标志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集权方面要合理,要防止两种不合理倾向集权过度与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评价;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联邦制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