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窖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三?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四? (明)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栈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例如,一船灯草、笤帚,只值一两多银子,而货物税和船税却要三四两银子,小商人只得弃船而逃,或焚货而去。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的一种基本模式?(2分)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2分)
(2)概括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本”“末”各指什么?(2分)统治者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2分)材料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政策?(2分)
参考答案:(1)答: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2分)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分)
(2)答: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分)
(3)答:“本”指农业,“末”指商业(2分)维护封建统治(2分)
(4)答:重农抑商(2分);表现在设立关卡和加征商税(2分)
本题解析:(1)“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窖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④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2)根据材料信息“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可知反映了早期雇佣关系出现,即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根据材料信息“末富居多,本富益少。”,结合所学知识,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或“重本抑末”政策,“本”指农业,“末”指商业,统治者力图维护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地位,从而维护封建统治。
(4)根据材料信息“(明)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栈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说明重农抑商政策下统治者设立关卡和加征商税,阻碍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图为2010年8月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枚邮票,它的主题与传统经济有关,这枚邮票向我们展示了

A.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特点
B.商周时期农业生产的面貌
C.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D.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男方耕田,女方织布,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因此选C。
点评: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广袤的黄河流域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曾经是唐代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所在,但南宋以后却让位于江南。经济重心的转变曾经引起了中国文明的巨大变化!请根据所学回答以下问题:
(1)历史上在西汉后江南地区有三次开发,请说出三次开发的分别是哪三次? (3分)
(2)根据所学,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4分)
(3)试就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东晋、南朝时期;唐代中叶以后;南宋时期。
(2)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补充了劳动力;
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
南方水力、光照等自然条件较好,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3)是我国古代的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
导致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凸显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促进了我国的民族融合;
影响了我国人口的分布格局;
使南方的自然环境也受到重大影响。
本题解析::(1)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和黄河流域中下游,包括以西安、洛阳等政治中心为核心的陕西、河南等地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重心开始南移,隋唐时期,我国经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共同发展;至宋元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迁到南方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原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政治安定;北方战乱;劳动人民南迁等。
(3)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生态环境等角度,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和概括。
点评:文字型材料解析题(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等)?理解文字是关键(1)反复研读正文、注解、出处等; (2)特别关注提示性、概括性、总结性文字(通常在材料开头或末尾); (3)抓住关键句、词、字,借助标点符号及关键词划分层次,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内容。(4)确定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时间(各种方式的隐含时间信息,如世纪、年代、事件等)、空间(中国、世界、某国某地区等),准确界定时代背景; (5)关注材料中人物的阶级本质或立场。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在我国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有的转变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A.各诸候国的税制改革
B.公田的大量抛荒
C.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D.商鞅变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唯物主义历史学观点认为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才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C项“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是指生产工具的进步引起的生产力的发展符合唯物主义历史学观点。ABD三项均不符合这一观点,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材料一:唐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在河滩、湖滨浅水之处筑堤,用堤圈围出土地,而圈围起来的田叫做围田,或叫圩田。在山中把荒野开辟为耕地,往往采用放火烧山的办法,草木被烧去之后,稍加平整,即可播种,这种方法叫“畲田”或“畲种”,唐人多称之为“烧畲”或“火田”“火耕田”。
材料二: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乾隆六年突破了1亿大关,并相继在乾隆三十一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突破3亿,嘉庆十七年为三亿六千万道光十四年突破4亿。由此,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地尽行耕种。”?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这一现象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6分)如何正确认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及环境的关系?(4分)
参考答案:(1)现象: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圩田),放火烧山开垦荒地(畲田)(2分)
原因:隋唐的大一统,人口增长;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工具改进;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土地兼并严重,迫于生活,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4分,答对两点即可)
影响:一方面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围湖造田影响河道的治理和疏通,向山要田易致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4分)
(2)原因: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清初清政府大面积垦荒;明朝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康熙时“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雍正时实行摊丁入亩的办法,废除了人头税。(6分答对三点即可)
关系:在古代人口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发展的状况;人口的过渡增长不利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可持续发展(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