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六)
2017-07-27 18:24:2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表为1851年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统计,从此表中的史实来看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
B.工业化程度越低,农村人口比例越大
C.除英国外其他国家还未开始向工业化过渡
D.人身依附关系与各国农村和城市人口所占比例无关

国家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国家
总人口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1 800 万人
48%
52%
法国
3 600万人
75%
25%
俄国
5 900 万人
93%
7%
美国
2 300 万人
87%
13%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中最具有干扰性的是A项。但试题中涉及到的时间是1851年,此时法美等国也已完成了工业革命,根据上表可以分析得出,虽然法美此时也已完成工业革命,但工业化水平较低,这样就可以排除A项。C项不能从表中直接分析出来,D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4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至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很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1)依据材料一归纳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影响。(3分)
材料二:1941年,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线后不久,负责国际事务的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就开始构思旨在恢复国际货币稳定的计划。他认为,世界经济应该建立在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上的竞争。而不是霸权或者闭关锁国,这就是怀特计划,它的真实意图是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二》
⑵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美国为建立新的世界经济体系采取的措施(4分)
材料三:

(3)材料三代表哪些经济组织,这些经济组织的成立说明什么?(4分)
材料四:20世纪后半叶,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以及稳定而灵活的汇兑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外国投资和外国贷款等形式的资本流动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组建了区域性经济团体,如“东南亚国家联盟”,致力于消除地区间的贸易壁垒。
——沈汉主编《资本主义史》
(4)依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后半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3分)


参考答案:
⑴答:影响:美洲开始沦为欧洲殖民地;促进了世界物产(文明)的交流和传播(或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或人类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人类走向整体世界。(答出任意三点3分)
⑵答:措施:1944年——1945年.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并签订协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47年相关国家签署了关贸总协定。(4分)
评价:该体系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条件;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分)
(3)答:经济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3分)
说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或地区内国家联系的加强)。(1分)
(4)答:表现:全球贸易的发展,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区域经济组织的建立。(3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审清题意:依据材料一。结合材料“……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很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可归纳出:西方的殖民活动的开展、新旧大陆的交流、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加快人类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2)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首先要分析材料“……怀特,就开始构思旨在恢复国际货币稳定的计划。他认为,世界经济应该建立在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上的竞争。……真实意图是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明确美国人之目的及其行动,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理解与认识。解答时要结合三幅图画的的内容,尤其是关键的提示,如美洲地图、亚太地图、12颗星等。联系所学,可知三幅图画代表的经济组织分别应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洲联盟。
(4)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主要表现。注意审题:依据材料四、全球化的表现。结合材料“20世纪后半叶,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外国投资和外国贷款等形式的资本流动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组建了区域性经济团体,如“东南亚国家联盟”,致力于消除地区间的贸易壁垒。”可归纳出答案: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资本全球流通和区域经济组织的建立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0分)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 ,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时期
材料
结论
第一组? 15、16世纪
他们游到我们的小船上,用鹦鹉、棉线团、短矛和其它很多东西交换,我们给他们玻璃、念珠和小铃铛。总之,我们以物换物,两相情愿。
——哥伦布《航海日记》
欧美联系加强
第二组
19世纪
中期
世界强国英国在1846年和1849年先后废除了谷物条例和航海条例,全面实施自由贸易政策,和一些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希腊(1837年)、土耳(1838年)、波斯(1836,1857年)、中国(1840,1842年)、日本(1858年)等,其中绝大多数是不平等的贸易协定。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六期
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不平等贸易体系形成
第三组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开通,巴拿马运河于1914年竣工。铁路网密布全球,洲际铁路开通的有:1869年美国横贯北美的大铁路与太平洋铁路接轨;1903年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世界通讯网形成。60年代,有线电报的使用已经越出国界;70年代,电话开始使用;1901年,无线电波飞跃大西洋成功。汽车和飞机已经出现。20世纪初期,全世界已由200万辆汽车奔驰在交通运输线上。
——麦克尼尔《世界史》
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本堂课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不同时期的变化。(10分)


参考答案: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彼此隔绝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分)
19世纪中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2分)列强在全球扩张,世界大部分落后国家与地区沦为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2分)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光大地区基本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从其开始形成到初步形成,再到最后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再加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的迅速发展共四个时期,每个时期发展变化的特点都不相同,本题只需要从时间上进行分期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 ]
A.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 ?
B.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
C.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 ?
D.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世纪是百货公司的世纪,“从街上望去,便宜的商品堆积如山,前面有‘大减价’的巨牌,吸引每个过路的人……这公司的各样商品多得好像要流到门外。”造成这种状 况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导致人口大量增加
B.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消费观念变化,消费时代到来
D.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题意可以看出这种状况是指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联系时间“19世纪”可知这是工业革命的成果。ABC虽然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变迁。
点评:从命题角度上看,两次工业革命及影响仍是高考命题重点。 从题型上看基本以选择题为主,主观题考查比重加大。 从内容上看,应该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注意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在复习时联系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全球性的经济低谷,重视本单元中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技巧《近代中国反侵..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