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人类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借鉴,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
——伏尔泰《礼俗论》
(1)材料一中“新的精神……世界”指什么?“新的精神……世界”中的哪些主张有利于欧洲启蒙思想家进行反封建专制的宣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而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2)依据材料二,归纳胡适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为改变上述状况,胡适等人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实践,谈谈毛泽东是如何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精神世界: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仁、仁政、为政以德。
(2)态度: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全盘否定中国文化。主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
?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要分析原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德”、“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
(2)答:因为各派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
(3)答:材料四的主张。因为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和国家走向统一的潮流。
(4)答:材料一的主张。因为儒家学说经过西汉董仲舒的发挥,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儒家、道家、法家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学说,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它们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则是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
材料二 孔子学说之后,中国最有影响的是道家学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两家学说正好可以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
材料三 法家的这些原则为秦统治者所采纳时,其效能显示了出来。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然后他们又用一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其结果正如我们看到的,引起了一个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学说最终“成为国家教义”的原因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儒家和道家是如何“互相补充,满足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法家思想的相关内容,说明其为什么能被秦统治者所采纳,其实践效果如何,为什么说“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强调道德原则;提供一门官场哲学。
(2)儒家提倡“仁”“礼”“以德治民”,主张“学而优则仕”;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和超然、潇洒的人生观。
(3)采纳:法家提倡变革和中央集权,符合秦统治者的需要。效果:一方面秦以法家为治国思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另一方面秦短命而亡,使法家信誉扫地。胜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而加强中央集权却是法家的主张,因而形成了“外儒内法”,所以说是法家的胜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其在先秦时代的进步意义是
[? ]
A.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B.反对不义之战
C.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
D.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