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为单位)

材料二 在大不列颠,1911至1913年间,25岁以上的人中占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同样,在普鲁士,1911年时,3425人的平均财富为5321400马克,而另外1608050人的平均财富却为23295马克。……相形之下,中产阶级买得起较好的住房和食物,……能使自己的子女受到充分的教育。在社会顶层,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国外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1800—1950年伦敦、纽约、上海三地的城市化进程。三地城市化的进程、程度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6分)
(2)材料二反映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2分)这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启示?(3分)
参考答案:⑴差异:伦敦的城市化进程起步早,水平最高;纽约、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在19世纪晚期以后出现加速趋势;上海的城市化水平相对最低等。(6分)
⑵问题:贫富悬殊现象严重。(2分)
启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关注民生,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等。(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跃! 跃!》。它反映了:

A.当时农副产业丰收
B.国民经济比例协调
C.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D.当时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的是(?)




①?②?③?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关键是题干中的关键词“新新中国成立以来”,这是一道组合型选择题,首先可以排除法①。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A.侧重口述史料收集
B.具有史料考证意识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一方面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获得史料,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B项正确;AC材料中并为反映出来,排除;司马迁是私人著史,不是秉承朝廷旨意,D项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关于“双百”方针表述正确的是(?)
A.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是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来的
C.是1954年提出来的
D.是“艺术问题百家争鸣,科学问题百花齐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