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有一首题为《古井咸泉》的诗中写道“不须煮海自流岩,煎出清泉味便咸;大地阳春应有脚,故教富庶在民岩。”这首诗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地区的煮盐业生产情况?
A.山西
B.山东
C.四川
D.陕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徽人在苏州镇抚司衙门之前兴建徽郡会馆,后又在阊门外上塘街建新安会馆。同治年间,在南显子巷再建安徽会馆。苏州府属各城镇还有一些徽人的会馆。据此可知( )
A.清朝时期徽商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商帮
B.徽商的形成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果
C.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太平天国运动使徽商为躲避战乱大量移居苏州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组织商帮,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徽商和晋商,商帮为强化地方商业经营的凝聚力和寄存货物的方便在外地建立会馆,所以结合史实可知A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 D两项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C 项与商帮发展无直接关系,答案选A。
点评:高考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二,商帮的出现,明清时期,不仅从商人数增多,而且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这两种经济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快速和异常活跃。这也直接挑战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1)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6分)
材料二?(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补救、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6分)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这样的新局面体现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材料四: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1912到1932年,20年问,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334人增至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处的地位。(2分)
参考答案:
(1)特点:坚持粮食生产的同时,以经济作物(或棉花)为主(或经济作物在农产品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局面:传统手工业陷入困境(或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棉花出口增多(或日益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趋势:逐渐形成“中心——边缘”的经济格局(或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销往全世界,非工业国家生产的原料不断运往工业化国家)。
因素: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3)现象:流入城市做工。
因素:城市化进程加速;民族工业(纺织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
(4)地位:领先。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通过新的情境材料考查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江浙一带经济纵向和横向的发展变化。第(1)题关键是要读懂材料,提炼材料所反映的信息,语言组织能力要求较高。材料主要说的是江浙地区主要是种植经济作物,同时“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手工业占据了相当的地位。第(2)题要从工业革命对中国的经济影响的角度回答,体现了历史考查中外关联的能力要求。 材料三主要说的是外国商品大量的涌入中国市场,造成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 (3)题直接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进行概括即可,从材料“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可进行分析。、对原因的分析可从城市化进程、民族工业的发展及近代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角度进行作答。第(4)题要注意把江浙地区经济的变化放在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的角度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明清时期的一位学者分析说:“必有兄老先营货殖于前,子弟方得专事读书进取,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根据这则材料,可以判断明清时期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商人地位提高,“士首商末”的观念已经被打破
C.商人入仕,开始掌握政权,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商人经商动机与西方不同,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商人入仕,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提高。但商人由商而士,转入仕途,正说明“士首”尚未打破。商人子弟纷纷弃商从政,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A项错误,判断资本主义萌芽是否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材料并未体现;B项明显与材料相反;C项错误,商人经商的财富用在了仕途,不利于资本再积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徽商、晋商等诸多商帮活跃于全国是在?
[? ]
A.明清时期
B.两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元代时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