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其实质是要
[? ]
A.改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B.维护奴隶制度
C.主张建立封建制度
D.主张“百家争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34分)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易经》记录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一些军事思想。随着《易经》成为儒家经典,《易经》的军事思想也在中国古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易经》原文
| 释 义
|
和兑[通悦,下同],吉。
| 国与国和谐相处,吉利。
|
孚[通俘]兑,吉,悔亡。
| 以俘虏别人为乐事,暂时吉利,最终会败亡。
|
来兑,凶。
| 自恃强大,胁迫他国服从,结果是凶险的。
|
鸣谦,利用师,征邑国。
| 道义上和舆论上的优势有利于出兵征讨他国。
|
不利为寇,利御寇。
| 主动侵略别国是不利的,防御别国侵略是有利的。
|
⑴材料一反映了《易经》中哪些军事思想?你如何评价《易经》的军事思想?(10分)
材料二 “[英国舰队]所向无不披靡,彼已目无中华,即不可取,亦不过扬帆舍去,又顾之他。在彼有得无失,何所忌惮?而我则千疮百孔,何处可以解严?” 林则徐认为“海疆久远之谋”是“亟筹船炮,速募水军,得敢死之士而用之,彼北亦北,彼南亦南,其费虽若甚繁,实比陆路分屯、远途征调所省为多”。
——《林则徐书简》
材料三 以船炮而言,本为防海必需之物,虽一时难以猝办,而为长久计,亦不得不先事筹维。且广东利在通商,自道光元年至今,粤海关已征银三千余万两,收其利者必须预防其害,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
——《林则徐集》奏稿中
⑵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林则徐的海防思想。(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林则徐海防思想产生的影响。(6分)
材料四 21世纪初战争与武装冲突形势示意图

——[法]M-F.杜兰等《全球化地图:认知当代世界空间》
注:图中深色区域为发生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地区。
⑶依据图11概括21世纪初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分布状况。(2分)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这一形势出现的原因和特点。(10分)
参考答案:⑴军事思想:主张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反对大国恃强凌弱;坚持战争的正义性;认可反对侵略的自卫战争。(8分)
评价:对以上思想进行正面评价,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分)
⑵思想:清朝难以应对外国的船坚炮利,意识到海防出现危机。利用海关收入,仿造新式船炮,建立新式海军,掌握海防主动权,且可节省国防开支。(6分)
影响: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兴起,兴建军事工业,筹划海防。(6分)
⑶分布状况:主要分布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分)
原因:两极格局结束;长期被压制的种族、民族、宗教和领土争端等矛盾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全球,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6分)
特点:区域性和小规模。(4分)
本题解析:⑴本问较简单,只要找到有效信息即可。根据材料一的表格中“国与国和谐相处,吉利。”可知主张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根据“自恃强大,胁迫他国服从,结果是凶险的。”可知反对大国恃强凌弱;由“道义上和舆论上的优势有利于出兵征讨他国”可知坚持战争的正义性;由“主动侵略别国是不利的,防御别国侵略是有利的。”可知认可反对侵略的自卫战争。评价:对以上思想进行正面评价,,都是积极的思想,没有不足之处,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⑵根据材料二中“[英国舰队]所向无不披靡,彼已目无中华,”可知英国舰队所向披靡,实力强大;由“若海面更无船炮水军,是逆夷到一城邑,可取则取,”可知清朝难以应对外国的船坚炮利,意识到海防出现危机;由“林则徐认为“海疆久远之谋”是“亟筹船炮,速募水军,得敢死之士而用之,彼北亦北,彼南亦南,其费虽若甚繁,实比陆路分屯、远途征调所省为多”。可知建立新式海军,掌握海防主动权;根据材料三中“粤海关已征银三千余万两,收其利者必须预防其害,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可知利用海关收入,仿造新式船炮。影响就考虑中国积极谋划海防,军是近代化的相关知识,影响: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兴起,兴建军事工业,筹划海防。
⑶根据注:图中深色区域为发生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地区。可知主要分布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根据时间是21世纪初战争与武装冲突形势示意图,可知原因包括:地区原因:两极格局结束;长期被压制的种族、民族、宗教和领土争端等矛盾相继爆发;整体原因是美国试图独霸全球,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特点:根据地图分析可知都是局部战争,区域性和小规模。
考点: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地区、特点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马基雅维利在《论李维》第一篇里说:“人们从来不会按照自己的利益做任何善事,除非是某种强制性的力量驱使他们去这么做。”还说:“饥饿和贫困使人勤劳,暴力的惩戒使人善良,使得人们达到善和正义的,正是强制的力量。”与其在人性论观点方面最相似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