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图出自《天工开物》。这一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注:耙:碎土、平地;耔:培土)( )

①农事精耕细作?②农业技术先进
③农民辛勤劳作?④水利设施的完善,旱涝保丰收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中“耙:碎土、平地”,“耔:培土”都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农业生产技术,属于较高的农业生产技术,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具体体现,另外,要实现精耕细作,农民只有通过辛勤劳作才能实现,①②③是符合题意;④反映的是耕作工具而非水利设施,封建社会也达不到旱涝保丰收,因此排除④;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中国农耕文明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唐宋以后,租佃契约关系不断发展,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
——岳麓书社《历史——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1993年)
材料三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来。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变异”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法美“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开始的标志和方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模式在二战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的原因是什么?苏联模式又有何弊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修正这一模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西方国家与中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主要特点:精耕细作;人身关系松弛或农民身份自由;农业为主、工商业为辅。主要原因:农耕社会的高度成熟(或自然经济的绝对支配地位);专制统治的强化;重农抑商、闭关政策的推行。
(2)特点:自由主义工业化或“自由放任”。标志:美国罗斯福新政。方式: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3)原因:该模式可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工业化,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弊端: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牺牲了农民利益,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十四大”提 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共同之处: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启示:任何经济模式都要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应根据国情选择经济模式并不断调整,防止僵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水利灌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典范,此外还发明出了筒车、水排、翻车等灌溉工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水排是鼓风设备,用于冶铁,不是水利灌溉工具。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宋朝法律确认地主、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发给他们“红契”,作为土地私有权的凭证。宋代,买卖田宅必须经过“立契”的法定程序,凡加盖官印的称为“红契”,表示官府确认,不加官印的称为“白契”。这说明宋代
A.“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
B.“计口授田”
C.“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D.“丁口滋众,盲无宋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宋代统治者允许土地买卖,鼓励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这必然会出现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故C项正确;A项是井田制,B项是均田制,D项说的是人口大量增加导致生产资料紧张,ABD三项与宋代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从隋唐到明清,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主要反映了
A.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B.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的加强
C.农村耕地面积的扩大
D.农业专业生产区域的形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从隋唐到明清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商品化趋势的加强。故选B。
点评: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①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并形成农业专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②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③商业空前繁荣;④对外贸易实行闭关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