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理念和道路模式的重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31 年至1832 年,英国爆发霍乱,造成约2.2 万人死亡。1848 年霍乱再次发生,死亡人数超过7.2万……新工业带来新的污水,而城市却为工业利益集团所支配,这个集团既不懂得如何处理污水,在工厂中也不安装任何保护环境的设备,形成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里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方式。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南部大平原被毁的草地达到35%……罗斯福总统授意成立大平原干旱地区委员会进行系统综合防治。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使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提高……1933 年颁布的《农业调整法》,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对愿意参加生产削减计划的农场主给予补贴,强调减少生产和保护土地相结合,在南部大平原地区,85%以上的农场主都参与了该项计划……大平原委员会提出:必须对文化观念加以改造,破除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等错误观念。……经过十多年的多层面的综合治理,到了40 年代,沙尘暴从南部大平原渐渐消失,而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高国荣、周钢《20 世纪30 年代美国对荒漠化与沙尘暴的治理》
材料三?由于赫鲁晓夫个人的坚持,1954 年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决议”……据统计,仅垦荒头几年,就有100 多万志愿者参加了垦荒工作。从1954 年到1958 年,苏联国家对垦荒的投资共达307 亿卢布,约占这几年全部农业投资的20%左右。最初规定的开荒数字是1300 万公顷,后来提高到2800 至3000 万公顷……开荒地区从 50 年代末开始,便出现大面积风蚀现象。
——李华《20 世纪50 年代苏联全民垦荒运动》
材料四?(1958年大跃进运动期间)在工业领域,大办“五小”工业,建成了简陋的炼铁、炼钢炉60 多万个……在农业领域,推行片面的“以粮为纲”政策,在急于求成的思想和“向自然界开战”口号的激励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毁林、弃牧、填湖开荒种粮的现象。
——凤凰网《向自然界开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造成当时英国疾病流行、环境污染的原因。(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在环境的“系统综合防治”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6 分)
(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垦荒运动和“大跃进”在发动者的主观动机、发动方式及消极后果三方面的相似之处,并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总结其历史教训。(5 分)
参考答案:
(1)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利益集团追求利润,工业污水随意排放;环保意识薄弱、技术落后。
(2)经验:充分发挥国家干预的作用;调动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环境立法;转变观念和加强环保教育;发挥科技作用;综合治理与预防相结合。
(3)主观上试图快速发展经济;加强环保;造成环境破坏。 教训:尊重客观规律;走科学发展之路。
本题解析:
(1)据材料一“1831 年至1832 年...1848 年霍乱再次发生,死亡人数超过7.2万……新工业带来新的污水,而城市却为工业利益集团所支配...在工厂中也不安装任何保护环境的设备...”即可概括出造成当时英国疾病流行、环境污染的原因。
(2)据材料二“...罗斯福总统授意成立大平原干旱地区委员会进行系统综合防治。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使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提高……1933 年颁布的《农业调整法》...85%以上的农场主都参与了该项计划...必须对文化观念加以改造...经过十多年的多层面的综合治理...”即可概括指出美国在环境的“系统综合防治”方面可借鉴的措施。
(3)结合材料“由于赫鲁晓夫个人的坚持...最初规定的开荒数字是1300 万公顷,后来提高到2800 至3000 万公顷...便出现大面积风蚀现象...在急于求成的思想和“向自然界开战”口号的激励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毁林、弃牧、填湖开荒种粮的现象。”不难概括出垦荒运动和“大跃进”在发动者的主观动机、发动方式及消极后果三方面的相似之处,结合当前的国家政策,即可回答出“生态文明”角度的历史教训。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有文献记述“17——18世纪,西欧银行业迎来大发展,大量银行在各大城市建立起来”。你认为这种现象
[? ]
A.有可能,因为这时西班牙、葡萄牙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探险
B.完全可能,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
C.完全可能,因为这时机械制造业在生产中已经确立统治地位
D.完全不可能,因为这时西欧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他的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材料中的“发明”是指
[? ]
A.蒸汽机?
B.发电机?
C.电动机?
D.内燃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到16世纪晚期,他们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的战略要地都建立了武装据点”。这些武装据点的建立主要是为了
A.保护商业贸易
B.拓展殖民地
C.传播天主教
D.掠夺工业原料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处理能力。从材料信息“欧洲商人”“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的战略要地”中可以得出这主要是为了保护商业贸易;拓展殖民地也是为了经济利益;传播天主教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关;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始,推动西方国家掠夺工业原料,与材料中“16世纪”不符。所以答案选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工业革命的需求?
B.资本主义进一步殖民扩张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