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7-31 13:18:2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 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 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 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 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 故把“箸”改为“快儿”。据此可知它与航运业发展相关,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快航船速度的愿望。古代航运业主要服务于商业,因此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B符合题意。明中后期实行海禁政策,因此苏州航海业发达表述不符合事实,排除D项。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和封闭性,这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现象不符,排除A项。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俗,排除C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内河航运与商品经济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9分)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兴起了新的经济形式“草市镇经济”。(见宋代草市镇表)
宋代草市镇
| 四川盆地
| 江南地区
| 地域名
| 市镇数(个)
| 功能
| 地域名
| 市镇数(个)
| 功能
| 成都府路
| 202(179镇23市)
| 茶叶、盐业的贩运、买卖为主
| 两浙西路
| 258(58镇200市)
| 桑蚕缫丝、制笔、冶铸、榨油等
| 潼川府路
| 450(370镇80市)
| 两浙东路
| 330(54镇276市)
| 利州路
| 135(115镇20市)
| 夔州路
| 117(89镇28市)
| 合计
| 904(753镇151市)
| 588(112镇476市)
| 市镇密度
| 0.003个/ km²
| 0.005个/ km²
| (表据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四川与江南地区市镇的不同。(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3分) 材料二 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图信息,对“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予以说明。(9分) 材料三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法令
| 1921年3月21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 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 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法案
|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俄与美国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相似之处。(4分)
参考答案: (1)不同:数量:四川多于江南;密度:四川低于及江南;比例:四川低于江南。(3分,任3点)原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农业和手工业水平提高;交通便利;商品经济发展。(任答3点,3分) (2)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2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加强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粗具模形)。(2分)工业革命,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从分散孤立逐渐走向整体。(2分) (3)相似之处:政府主导;立法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利用市场的调节功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4分)
本题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宋代四川与江南地区市镇的比较。结合所学知识,仔细观察题干材料表格,归纳、概括,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在市镇数量上:四川地区多于江南地区;B.在市镇密度上:四川低于及江南地区;C.在市镇功能上:四川以贸易(实物买卖)为主,江南以产(制造)为主;D.在市镇比例上:四川低于江南地区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主要居于以下多方面原因,主要体现在:①自南朝开始,经济(政治)重心逐渐南移,至宋代逐渐完成南移(南宋时完成南移);②随着生产力以及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江南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③江南地区由于地理条件较为优越(靠近长江下游航道),水陆交通较为便利;④江南相对较为富庶,政府财税依赖江南地区等。 (2)根据材料二文字关键信息“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及图4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相关进程——新航路开辟与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相关信息,可以这样来认识“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即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进程。A:新航路的开辟:①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把欧洲以外人类想象成奇形怪状的人,而且不知道欧洲以外的世界,世界处于彼此分散孤立状态。)②随着欧洲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对黄金的渴望等,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③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加强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世界开始联成一片,世界市场的雏形始现 B: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技术的划时代革新,至19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至此,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总认识:根本上,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从分散孤立状态逐渐走向整体,同时,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也发生着巨大变化。 (3)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本问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相关内容——二者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仔细观察题干材料表格,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出,二者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A.形式上,均属于政府自上而下变革,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策略上,将立法和行政手段二者结合起来,“双管齐下”,以促进农业发展;C.方法上,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农业的生产和分配进行有效调节;D.作用上,均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不同地区市镇的发展状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的雏形始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 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的措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农业方面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清朝前期推行闭关政策的后果中不包括 ( ) A.抵制了西方工业品倾销 B.妨碍中外文化交流 C.禁绝了对外贸易活动 D.限制商业资本发展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难度中等。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不是禁绝对外贸易活动。其影响有积极一面,即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也有消极一面,即限制商业资本的发展已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能促进商业发展的是( )
①商人重利轻别离 ②商业由官府控制 ③日中为市的规定 ④柜坊和飞钱的出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商人重利益而轻视离别之情,及唐代出现的柜坊和飞钱都能促进商业发展.而官府垄断商业及对营业时间的限制则阻碍了商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发育.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古书记载,南宋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C.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
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需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干描绘了南宋时都城杭州的繁华景象,从材料中可知,此时的商业活动已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商品种类繁多,商业发达,从而排除A、C。题干没有关于商品主要满足皇室需要的信息,排除D,答案为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主要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