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请完成: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业原料是什么?材料二中纺织业原料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纺织业原料变化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在经营方式上的区别,并分析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1)丝。棉。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并且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穿着。
(2)材料三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材料四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这说明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
本题解析:在以多段材料组成的材料题中,各段材料往往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但一般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浏览材料时要注意进行归纳。本题围绕丝织业的发展这个中心问题,旨在考查丝织业原料、经营方式的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通过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对比,可见纺织原料发生了从丝到棉的变化,再结合材料二的表述概括原因;而材料三与材料四的对比则体现了经营方式从家庭副业到雇佣关系的变化,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马克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明清时期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
A、玉米、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统治者奖励农耕,发展生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
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 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胜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四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6分)
(2)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现象?依据材料三概括晋商发达的原因。(6分)
(3)材料四中的两幅图所示的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图二所示现象的出现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1)扬州是唐朝重要的商业城市;夜市繁荣;宋代商贩以歌唱的形式叫卖商品;政府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地点;“草市”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答3点即给6分)
(2)现象:出现了区域性商人集团(商帮、商业资本活跃)。(2分)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如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等也可)(4分)
(3)原因:图一: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图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商品输出)。(4分)
图二影响: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与织逐渐分离;从而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4分)
本题解析:(1)本问是通过材料分析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的表现,要求学生得出的信息可靠,涉及到了商业城市,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以及政府对商业发展限制的放松等(2)通过材料三可以看出是叙述的区域性商人集团,原因分析从“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中总结即可(3)根据图片内容阐述出历史现象即可,一是闭关锁国,一是外国商品的涌入,然后答出其影响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各项,在后世又曾大规模增修或扩建的工程是
① 郑国渠 ②都江堰 ③赵州桥 ④长城 ⑤大运河
②
A.①②
B.③④
C.②⑤
D.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