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经历了100多年的磨难与抗争,中华民族终于走上了复兴之路,“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最后,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概括指出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对中国的重大危害和影响。
(2)扼要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1)割地、赔款、主权受损,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2)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题解析:
(1)问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答题时要注意把帝国主义侵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概括为几个方面,然后分析其危害和影响。(2)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回答时,既要答出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又要答出其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观察下列图片并阅读材料:
材料一:武汉市中山公园孙中山与宋庆龄塑像

材料二:湖北《楚天都市报》2010年10月9日报道
明日中山公园过百岁生日

10月10日,中山公园将喜迎百年生日。昨日,建园人和市民代表共同在公园百年纪念林种下了20棵海棠树。中山公园的前身是1910年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建造的西园。这座私家花园最初面积仅3亩,1928年10月动工扩建至170亩,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中山园。如今该园已从当年的私家花园变身成市民的晨练公园。据统计,每天在中山公园晨练的市民超过2万人次,节假日游园人数多达10万人次,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孙中山与宋庆龄塑像”可获得的历史信息,再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谈谈孙中山先生是怎样领导辛亥革命的?宋庆龄在孙中山逝世后做了哪些重大的历史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1910年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代表什么新兴的力量?他为什么捐献其私家花园“两园”作为“中山同”的基础?1928年扩建后的中山公园为什么越建越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二图片,我们除了更好保护“中山公园”外,更重要的是要继承孙中山先生的哪些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孙中山:1895年建立“兴中会”,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1905年建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指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一系列武装反抗满清王朝武装起义.西南六次起义和广州起义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宋庆龄:高举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民主义旗帜,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
(2)民族资产阶级。承认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永远值得人民的纪念。
(3)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通商口岸特别是内地通商口岸大量增设,为外国资本打开了倾销工业品的新市场和掠夺农产品与土特产品的新区域。轮船和铁路运输发展,形成新的交通运输网,缩短了内地农村到通商口岸的运输距离和时间,降低了运输费用。新式工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大豆、桐油、芝麻等农产品的工业用途和销售市场扩大。
材料二 (见下图)


材料三?新中国建立初期农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力增长情况
?
| 1949年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 68.5
| 87.4
| 111.4
| 127.9
|
农民消费品购买力(亿元)
| 65.3
| 80.7
| 102.1
| 117.5
|
建国初期,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人民政府将疏通工农产品流通渠道、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作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基本措施。打开农村土特产品销路以疏通流通渠道。
同时,收集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信息,带工业品下乡,打开工业品的农村市场。由此促进了农副业的发展,城市工商业由此获得了原料和销路。这对刺激工商业恢复、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根据材料二,概括促使19世纪末中国农业生产发生变化的因素,(3分)并说明上述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2分)
(2)比较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的异同,(6分)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2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农民购买力增强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意义。(7分)
参考答案:(1)原因:通商口岸的增设;交通运输的发展;新式工业和科技的发展。(3分)
影响: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2分)
相同:保护农民利益。(2分)
不同: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土地所有权仍归地主,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2)(2分)解放战争时期开展的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权,平均分配土地(或土地归农民所有)(2分)。
主要原因:社会主要矛盾从中日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国内阶级矛盾为主。减租减息政策是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土地改革是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消灭封建剥削制度。(2分)
原因:土地改革的进行;(1分)政府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兴修水利,发展生产;(2分)政府疏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使得农民的货币收入增加。(2分)
(3)意义: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1分)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市场和原料。(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图是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西江月·井冈山》诗词,这首诗词涉及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A.井冈山的土地改革
B.井冈山的反“围剿”战争
C.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毛泽东这首诗词,主要叙述了红军黄洋界保卫战的情况,故是描写红军反“围剿”战争的情形。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承平恬嬉,不知修攘为何事,破一岛一省震,骚一省各省震,抱头鼠窜者胆裂之不睱,冯河暴虎者虚骄而不实。如此而欲其静镇固守,严断接济,内俟船械之集,外联属国之师,必沿海守臣皆林公而可,必当轴秉钧皆林公而后可。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
材料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的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全球通史》
材料3:三、西历本年八月十九日,即中历七月初六日,上谕以诸国人民遇害被虐各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四、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附件十六)。
——梁为楫主编《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
(1)据材料1,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思考如果如材料所说重用“林公”,能否挽救败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2,说明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体现在哪里?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表现在哪里?你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在这一进程中的遭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材料3出自哪一条约?有何标志性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失败原因:清政府虚骄自大,不务实际,统治腐败。不能。鸦片战争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主义不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的对手,战争的失败带有一定的必然性,绝非“林公”一人所能挽救。
(2)灾难: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看待:一方面中国遭受了巨大的屈辱和灾难;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逐步觉醒,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最终形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