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四图反映了欧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④③②
B.①③④②
C.③②④①
D.④①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图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从图①中的“普鲁士”和“奥地利”等信息可知图①是德意志统一之前的地图;从图②中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等信息可知图②是苏联解体后的地图;从图③中的“德意志”“奥匈帝国”等信息可知图③是德意志帝国统一后的地图;从图④中的“苏联”等信息可知图④是两极对峙时期的地图。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03年美国高盛公司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4国的英文首字母连缀起来,创造了一个响亮的名称BRIC(与砖的英文“Brick”发音相同),“金砖四国”之名随之流行,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是多极化中的重要力量
B.中国随着国力的增强可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C.俄罗斯正走出低谷,其发展潜力不可低估
D.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越来越动荡不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金砖四国”之名随之流行反映当今世界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4国的发展势头与国际影响里的逐渐上升,成为多极化的重要一支,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际竞争的激烈,但未反映世界的动荡不安,D错误。其他三项表述无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世纪最后30年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样的制度不同的结局说明了?(?)
A.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
B.社会主义无法抗衡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自我完善
D.由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必然要经历失败和挫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由题干中“一样的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就可排除 A、B 两项;虽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成就,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不能得出D 项结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由多种因素造成,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却是中国依据国情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不断完善的结果。故选C 项。
点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的挫折,但是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符合历史潮流,也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由于二者没有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体制造成的。社会主义吸取了经验教训,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是西方七个最大的工业化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磋商的机制。它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产生,经历了“经济议题首脑会议”、“政治议题首脑会议”和“多元议题首脑会议”三个阶段。它对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客观上有助于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国协作和全球治理机制。
[料材二]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的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逐渐主导着七国的经济政策,使得七国首脑会议在经济政策协调方面降低了“调门”;同时,由于东西方关系的再度紧张,在美国的极力推动下,首脑会议的议题开始扩展到政治领域。经济议题首脑会议发展成了政治经济议题首脑会议。……七国以经济援助为诱饵,逼迫苏联(俄罗斯)东欧加速“民主化”和“保护人权”,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成了七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工具。
[材料三] 1989年的巴黎会议粗暴干涉了中国的内政,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在制裁难以奏效的情况下,缓和了对华立场,对中国进行“接触”,希望“以触促变”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加强,甚至出现了吸纳中国加入的呼声。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年)指出,“将迅速崛起的中国排斥在外,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就缺乏合法性和有效性”。
——据陈素权《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历史考察(1975-1996)》
问题:
(1)简述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议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3)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西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吸纳中国加入的呼声”?
参考答案:
(1)政治: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不结盟运动发展,第三世界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经济:西欧、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区域集团化;美国经济陷入“滞胀”。
(2)变化:由经济议题发展到政治经济议题(2分)
影响:促进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促进了两极格局瓦解(2分,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以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为切入口,考查了70、80年代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角度比较新颖。既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又考查了学生阅读、归纳材料的能力。第三问属于开放式的问题,进一步考查了学生的史论结合的论述能力。
第一问的“背景”,把握时代特征;第二问的“变化”注意写出由什么变成什么;“影响”紧扣材料,一分为二;第三问写出明确的观点,论证理由充分。
评分说明: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本问总分3分。
第一层次:有明确的观点。? (1分)
第二层次:能结合相关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 (1分)
第三层次:能作出恰当的、概括性的评述。 (1分)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07年,西方媒体纷纷指责中国“黑客”攻击美、德、英等国的政府或军方网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这些言论是冷战思维的表现。“冷战思维”的核心内容是
A.打击
B.遏制
C.合作
D.共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冷战的最初含义是指美国采取一切非武力手段,来遏制共产主义,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很多国际问题上,仍旧用这一观念处理事务,被称之为“冷战思维”。因此选B.
点评:雅尔体制及其作用下的“冷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重要的切人点如从雅尔塔体制形成到表现“冷战”、美苏争霸,直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引起的国际格局的变化等。从命题的形式上看与当今重大时政问题相联系是命题的重要方式。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