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读下表《部分省市区革命委员会成立日期表》,这一机构成立的历史影响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得以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严重“左”的错误
D.民主政治制度遭受严重破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各地纷纷成立所谓的“革命委员会”,结果造成前所未有的内乱,民主政治制度遭受严重破坏,因此选D
考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点评:从“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1)从文革发动的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重要原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被削弱和破坏。(2)从“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后果看,“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和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端混乱,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国家政治生活及党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民主法制遭破坏带来的后果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也说明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难。
(3)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还在于我国长期的封建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长期的经济落后造成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另外,世界各国推进的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必要。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分)“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
……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夕之矣……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封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顾炎武《郡县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青臣”与“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1分)依据材料一概括他们各自的理由。(4分)
(2)材料二从哪些视角分析了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进步之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2分)对此,顾炎武在材料三中提出了怎样的改良策略,其实质是什么?(3分)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中秦朝、唐朝、明清之际探讨“封建制”和“郡县制”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1)焦点:对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态度。(1分)理由:赞同——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秦朝的长久统治。(2分)反对——商周依托分封制维持了长久的统治;没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的先例。(2分)
(2)官吏的产生与任免或人事任免权的掌控;是否会导致叛乱。(4分)
(3)分封制缺陷是地方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郡县制缺陷是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1分)实质是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2分)
(4)秦朝:封建社会初期,需要郡县制以建立集权统治,巩固统一。唐朝:藩镇割据威胁集权统治,需要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明清之际: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以郡县制为基石的君主专制的弊端愈益显现,极大阻碍社会进步。(6分)
本题解析:(1)提取材料观点,周青臣歌颂郡县制;淳于越主张师古封子弟功臣,指责周青臣歌颂郡县,故焦点为对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态度。理由可从材料“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2)审题“视角”从材料中概况,第一则材料说“制州邑,立守宰”“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第二则材料“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3)“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可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顾炎武改良策略从材料三中提取;实质需分析获得。(4)结合时代背景,注意表述到背景,进一步理解不同时期不同主张。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一是古文材料学会阅读难度较大,二是人物观点学生提取难度大,三是理解问题深度大。郡县制还可考查与分封制、行省制的比较,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明朝初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王位即为明成祖,欲请方孝孺为其草拟即位诏书,成祖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此朕家事”。相传方孝孺后被诛十族。明成祖的话揭示了中国古代哪一重要的制度
[? ]
A.世袭制?
B.宗法制?
C.君主专制制度?
D.家天下的制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从制度上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问题的是
A.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
B.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
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D.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宋代选派文官管理地方,同时收地方的军权和财权,大大削弱了地方权力,根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在宋代基本等到解决。所以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A.汉代的内外朝官制
B.唐代的三省制
C.明代的内阁制
D.清代的八旗制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汉代的内外朝官制”、“唐代的三省制”其长官是宰相,不符合材料“无相名”的说法,故A、B项不正确;明代废宰相,以殿阁大学士来为皇帝襄理文墨,备顾问,因此其“无相名”,后来并可以参机务,又“实有相职”,这是内阁,故答案选择C项。清代的作八旗制度是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宰相制度无关,故D项不正确。
点评:关于明代内阁,命题的角度有:(1)根据内阁的出现,分析设立内阁的原因或对相关材料作出正确的解读;(2)依据内阁的创立和发展,分析其影响。(3)从整体的观点,把其放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中进行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