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二)
2017-07-31 13:53:1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汉书》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 “上从其计”的结果是? A.导致了王国问题的产生 B.形成了郡国并行制 C.平定了诸侯王叛乱 D.削弱了诸侯王势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A.地方势力的削弱 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 C.决策中枢的转移 D.外戚和宦官专权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外朝制度是汉代的中央官制。涉及的是中央权力机构的变革,与地方势力无关,故A、地方势力的削弱说法错误。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说法不符合史实;C、决策中枢的转移说法正确;D、外戚和宦官专权是中外朝制度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汉代中外朝制度 点评: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所构成;外朝又称外廷,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汉武帝时,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加强专制皇权,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这样,在宫廷内逐渐形成了新的决策机构——中朝。由尚书、侍中、常侍等组成中朝之职。以丞相为首组成的官僚机构则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外朝。自从中外朝分立之后,中朝决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权力日益转移到中朝。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13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4分)
参考答案: (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2分)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 (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2分) (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2分) 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分) (4)外在:时代的变化。(2分) 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由“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第二问由“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可以概括出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由“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可以概括出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可以分析出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由“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可以分析出行省也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性质。第二问由“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目的是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以郡县制的设立,材料二郡国并行制的废除及材料三行省制的目的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内在的用意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其外在的需要主要是时代的变化。 考点:近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郡国并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行省制。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
姓名
| 官职
| 出身
| 萧何
| 相国
| 县吏
| 樊哙
| 左丞相
| 狗屠
| 灌婴
| 太尉
| 布贩
| 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 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军功爵制? D.九品中正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西汉崛起于秦末农民起义中,很多平民或低级官吏通过军功攫取了高官厚禄。故本题应选C项;A项与题目中萧何等人的出身不符,故排除;B项开始于汉武帝之后、D项开始于魏晋南北朝,均与题目中的时间“西汉初年”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契丹人引马图 材料二: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议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可得出哪些与契丹人社会生活相关的信息? (2)材料二反映了辽的哪一政治制度?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辽实行这一政治制度的原因。 (3)联系所学知识,评价辽实行这一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1)服饰、发型富有北方游牧民族特色;马匹肥壮表明畜牧业发达;铁马鞍制作精巧表明冶铁业发达。 (2)“蕃汉分治”。原因: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 (3)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本题解析: 该题借鉴上海高考题的模式,图文并茂,考查的角度比较好。对于利用图画把握信息的题目通常分两步解答:一是看图画,并对图画进行解析;第二步根据设问所要求的进行解答。第(1)问要求是社会生活信息,学生要搞清社会生活信息包括的内容;第(2)(3)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