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对此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言论符合史实的有( )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的权利了
③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
④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在北京驻军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来选题,选项中的①指的是日本割占台湾岛,③指的是列强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符合条约内容,故选B。②中的减免税率的权利是英国在《南京条约》中获得的,④中在北京驻军的特权是列强在《辛丑条约》中获得的。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反映了太平天国群众的政治经济诸多要求。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其重大价值在于
A.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
B.变土地私人所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
C.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
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 不符合“从经济学的视角”的解题要求。B 表述“公有制”有误,太平天国追求的的是把地主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为社会主义者倡导的公有制。 C 错,因为该制度并无“师夷长技”主张,更无“制夷”目标,与“师夷长技以制夷”无相通之处。D 对,即实现中国古代以来农民的“均贫富”理想,《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天下田由天下人同耕,就是这个理想的表现。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了两个施政纲领,这两个纲领都具有反封建性,都没有真正的实施,一个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一个是《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二者的相关内容及特点需要掌握,是考试的重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在血?白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下列事件与之相关的是
[? ]
A.八国联军侵华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渡江战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 材料二 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自从在北京开展以来,每天的参观人数都超过万人。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西柏坡精神,不仅是我们党,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发扬光大。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的两幅照片分别反映了那些重大历史事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以图一、图二的史实为例,概述中国共产党开拓创新和战胜艰难险阻的表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柏坡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它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根据材料二谈谈这些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有什么作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井冈山会师,长征途中红军翻越雪山。
(2)井冈山斗争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并取得革命胜利的革命道路;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了敌人,最终完成了红军的战略转移。
(3)内涵:务必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背景: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27年八七会议上,中共提出开展土地革命的主要原因是
A.表明中共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B.是毛泽东人民战争路线的正确反映
C.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物
D.主要是为了配合大城市的武装起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八七会议决定开展土地革命的原因,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A项和C项都发生在八七会议之后,不符合史实,B项在八七会议时也未出现,故D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