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在两个跃迁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迁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
A.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C.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从铲除专制政治的事件应为辛亥革命;现代民主政治奠基于新中国的成立;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应为“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所以选B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抗战初期,国共双方在哪一方面是一致的
A.采取了相同的抗战路线
B.都进行了积极的抗战
C.都积极动员民众抗战
D.都建立了民主政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抗战初期都积极组织力量进行了抗日斗争,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大规模的军事会战,而共产党在敌后进行游击战,分别取得了台儿庄大捷和平型关大捷,但二者的抗战路线明显不同,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没有放手发动群众,而共产党则实行全民族的全面抗战路线,充分发动群众,所以B项符合题意,A C两项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抗战初期共产党未建立民主政权。
点评:关于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反侵略斗争的考查,高考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次重大历史事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抗日战争是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22年秋,孙中山在上海召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会议,其中心议题应该是
A.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通过《中国国民党宣言》
C.研究国民党改组计划
D.讨论把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两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识之处是
A.都开始于侵略者对东南沿海的进攻
B.都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C.清政府的抵抗都以失败而告终
D.都有助于侵略者占据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财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中强调两者的本质目的的相似点,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可知:战争目的是列强要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财富,故答案选择D项。
点评:两次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与工业文明国家的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很大,高考考查主要侧重于:(1)两次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侵略战争,这是战争爆发的最根本的原因,禁烟运动等事件仅仅是导火索。高考试题重视对西方错误史学观点批驳的考查。(2)两次鸦片战争代表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侵华特点的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很大的不同,高考试题重视对这两个时期侵华战争的比较,要求考生认识其异同点。(3)两次鸦片战争把中国推向世界市场的大舞台,高考重视对两次鸦片战争影响的考查,这些“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反映出
A.民众的思想觉悟已经提升到了很高的程度
B.民众将推翻帝制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
C.清政府已经不得民心
D.推翻帝制已成为民众的心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民众对民主共和概念的本质没有认识清楚和对民主政体的漠视态度,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与题意相反,C D两项发生在民国建立以前,故答案选B项。
点评:材料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当然此题还可以有如下变式“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B?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