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从明末清初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民国初年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一变化表明
[? ]
A.民国初年提倡人权
B.中国实现男女平等
C.性别歧视已经消失
D.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著名学者威廉·恩道尔指出:“19世纪40年代的鸦片战争中,英国政府及其代理人利用潮水般涌入中国的非法鸦片,榨干了中国国库中的白银储备,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使这个国家破产。”这一分析
A.对鸦片输入性质的认识不合理
B.对鸦片输入终极目标认识不正确
C.没有指出英国改变贸易逆差的目的
D.没有指出英国输入鸦片的危害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干描述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致使中国白银流失的现象。由“非法鸦片”等信息分析可知,A项“认识不合理”说法错误;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并不是使这个国家破产,B项正确,排除C项;指出导致中国白银流失的危害,D项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
A.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
B.民主精神
C.追求真理
D.文化启蒙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基本的知识点,识记的能力。“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五四运动的始终,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故选A。BC也是五四精神的组成部分,D项未体现。
点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工人、学生、商人等阶层都参与到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来,爱国精神是贯穿运动的始终。此外,还有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五四运动的背景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材料一图片中两个机构的设置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点?(2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民国初年确立了怎样的政体形式?(2分)你认为它的确立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体现出的原则、政体有何相同之处?(3分)依据材料三总结1954年宪法在制度上有何创新之处?(3分)
(4)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明清以来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趋势。(4分)
参考答案:
(1)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2分)
(2)共和体制。(2分)影响: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分)
(3)相同:都确立主权在民原则、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共和制。(3分)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
(4)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4分)
本题解析:
(1)从图片中的文字信息明朝和清朝可以判断出当时的时代特点。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清朝设立的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据设问中的限制词“民国初年”可以找到答题的思路:民国初年通过《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最主要影响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对比材料二、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根据1954年宪法的规定,新中国确立了中国特色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4)材料一体现的封建君主专制;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材料三颁布宪法,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三则材料体现的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趋势是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点评: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就是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历史。其主要内容和目标是消除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树立民主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实行民主的政治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真正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 ]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B.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必然导致极端排外
C.是地主阶级在诬蔑诽谤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可能造成过分仇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