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
A.由最高统治者主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C.改革措施坚强有力
D.保守派力量弱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毛泽东在批《二十四史》时说:“今成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富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下列措施中哪项最终起到“利国富民”作用
A.连坐法统治人民
B.“燔诗书而明法令”
C.建立县制
D.废井田、开阡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材料二?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三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四?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知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
材料五?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
——《清史稿·食货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4分)
(2)归纳材料二中赋税制度的特点。(6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6分)
(4)比较材料四、五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4分)
参考答案:
(1)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地丁银)。(4分)
(2)特点:按丁征税,交纳实物,输庸代役(纳绢布代役)。(6分)
(3)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贵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纳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6分)
(4)相同点:都征收银两。不同点:一条鞭法没有废除人头税。(4分)
本题解析:(1)材料二反映的是租庸调制;材料三反映的是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材料四反映的是明朝的一条鞭法;材料五反映的是摊丁入亩政策。(2)从材料“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等信息可以看出来唐代租庸调制的特点。(3)材料三是实行的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贵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纳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6)材料四和材料五都是征收银两,但是材料五中的摊丁入亩政策把人头税摊入到地亩中,进一步减轻了政府对农业生产者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妇子皇皇,如在汤火之中,号泣呼天,无复生望。”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
①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
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当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 ]
A.二者都对
B.二者都错
C.前对后错
D.前错后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