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中世纪天主教会势力扩大的措施或因素有?
①整顿教会,扩展势力
②组织“十字军东征”
③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权衰弱
④教权高于王权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④是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的政治表现,可排除含有此项的A、B、C三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人云“及神州陆沉,中原故族十去其七,胡汉之民日日相攻,无月不战,逮孝文帝之时,兼济万民,重拾农桑,人心归化,终一统中原”,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有
①适应了中原原有的农业生产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中原封建文化本身的先进性?④北方胡汉各族民众支持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
材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4分)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2分)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2分)
参考答案:(1)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4分)原因: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2分)
(2)弊病:法律过于严酷。(2分)认识: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分)民生问题是关系国运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上述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涉及政策的积极作用。(10分)
材料二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长期处于战乱状态,中原地区的农业人口大量死亡或迁移,致使土地被大量抛荒,导致农业经济严重衰退。……长期的战乱虽然产生了大量无主的土地,但这些土地大多被强宗豪族霸占,一般的小自耕农仍无法得到足够的耕地。
——许兆昌等著《魏晋南北朝简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西晋灭亡后北方农业的基本情况。针对此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材料三?“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廖矣。”——《旧唐书》

(3)材料三体现了唐朝的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在唐朝前期的政策措施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参考答案:(1)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推广,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向私有转化;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经济;法家等诸子学说为各国进行改革提供了理论武器;各国为富国强兵进行改革。(6分)作用: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4分)
(2)情况:农业人口减少,土地荒芜、自耕农没有足够的土地,农业生产衰退。(2分)措施:推行均田制,按照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实行租调制,规定每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4分)
(3)重农思想(以农为本思想)。(2分)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租庸调制)。(2分)
本题解析:
考查知识点:本题目围绕民生与国运的关系从农业角度考查了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唐初休养生息政策这几个知识点。
思路分析:三个材料都是各时期农业或与农业有关的材料,所以只要抓住各个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正确分析出材料所要考查的知识点,然后联系所学即教材内容来回答。
具体解答过程如下:(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的文字信息可判断出是商鞅变法中的两个农业政策(措施),联系商鞅变法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阶级与政权要求)与思想
这三方面来回答其出台背景。而其积极作用也要放在当时背景下去分析,主要是对当时刚刚形成的有进步作用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及农业经济有何作用。(2)第一小问则要用语文方法去归纳概括材料,也就是先将材料划分层次和要点为“农业人口大量死亡或迁移”,“土地被大量抛荒”“农业经济严重衰退”“产生了大量无主的土地,但这些土地大多被强宗豪族霸占,一般的小自耕农仍无法得到足够的耕地”共四个方面然后简洁概括就行了。第二小问先回顾孝文帝采取与农业有关的措施有哪些,抓住注意“针对”两字的提示来回答。
(3)材料三有文字材料和图幅材料,图幅中的“唐太宗”这个信息可以帮助去理解文字材料大概是唐初时期的,并且第二小问中的“唐朝前期”也有所提示。而文字材料主要强调农本关系到国家太平的重要性,从“夫农者,国之本”完全可以看出是商鞅变法以来的以农为本的“重农”思想了。但回答第一小问要注意的是不能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四字都答了,因为材料三没有反映抑商的内容。第二小问联系课本中“唐朝前期”农业上的有关政策与措施作答即可。
试题点评:本题目难度中等。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
[? ]
A.在军事方面主要是改习洋操,实行募兵制,添设海军
B.因“戊戌政变”而夭折,但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C.将维新思想付诸于实践,动摇了封建政治制度
D.以“公车上书”为序幕,前后延续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