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抗战胜利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最根本目的是( )
A.确保蒋介石集团控制中国政权
B.在中国扶植一个亲美反共政府
C.排挤老牌殖民国家在中国的势力
D.维护国民党的一党独裁统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以华制华是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中国的惯用手段,抗战后美国在意识形态反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二战后根据美国的全球战略,把中国囊括在它的势力范围之内,而对中国控制最好的手段是利用蒋介石卖国政府以达到其险恶的目的。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这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地大规模抗击外国侵略时的一段话,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新疆人民警告俄国侵略者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内容“第一次自发地大规模抗击外国侵略”可知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所以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甲午战后,经三国干涉,日本被迫交还辽东半岛。这反映了( )
①列强在华争夺趋于白热化②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取得成效③清政府国际地
位极端低下④日本无力对付三国的联合威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考查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东北的争夺。国家利益与国家实力是决定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清王朝的腐败、落后决定了它在近代国际关系中任人宰割的地位。清政府的外交非常被动,不可能取得较大的成就。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宰。”这项规定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根据题干“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宰。”,联系不平等条约内容,可知反映了《辛丑条约》的规定,即要求清政府严禁中国人的反帝斗争,至此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因此D符合题意。
点评:?巧记近代不平等条约。
(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歌诀:《南约》有四项,割赔与开商,口岸有五处,广厦福宁上
割——割港岛给英国;
赔——陪2100万银元;
开——开五处通商口岸;
商——商定关税;
广厦福宁上——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2)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
简化:三外一赔一开
歌诀:《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 ,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
三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一赔——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一开——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长江南镇和九汉——长江沿岸有南京、镇江、九江、汉口;
沿海营烟再加汕——沿海有营口、烟台、汕头;
岛上还有琼台淡——海南岛上有琼州,台湾岛上有台湾和淡水。
(3)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
简化:认天约、开天津、割九龙、准华工、增赔款。
认天约——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开天津——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准华工——准许华工出国;
增赔款——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4)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简化:割让三岛,赔款两亿,开放四口,设厂免税。
割让三岛——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两亿,开放四口——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设厂免税——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简化:修使馆赔炮兵,改总理惩官民。
修──修订商约;
使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保护,中国人不准居住;
赔──中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
炮兵──拆毁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台,准许外国军队驻守北京至 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改总理──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惩官民──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本题难度:简单